【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太空級 GPSR 驗證成功,總算 GET 到「飛行履歷」!
為何拿到飛行履歷如此重要?這一步,對於我國發展太空產業,又代表了什麼意義?(責任編輯:藍立晴)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昨(10)表示,自主研發的太空級衛星導航接收機(GPSR)1 月中搭載立方衛星 IRIS-A,成功取得飛行履歷,有望大幅提升國產元件研發技術成熟度,希望 2023 年底達到衛星上的自主國產元件可占 7 成的目標。
太空中心自主研發 GPSR 成功取得飛行履歷!
國家實驗研究院今天發布新聞稿,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太空級衛星導航接收機(GPSR),在今年 1 月中隨成功大學開發的立方衛星 IRIS-A,發射到距離地表 500 公里的衛星軌道,經過近 2 個月飛行,GPSR持續正常運作,成功通過太空嚴苛環境測試,取得飛行履歷。
國研院表示,導航系統是太空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國研院太空中心自主發展的 GPSR 可提供導航資訊,大幅增進衛星的自主運作能力,並降低衛星操作與任務執行的成本。
成功取得太空實證經驗,台灣發展太空產業一大步
國內設計、製造地面用衛星導航接收機的能力雖然已經非常成熟,但卻無法應用於太空任務。太空中心雖已研發多年,但缺乏太空實證機會。國研院表示,這次跟成功大學合作,將自主研發的 GPSR 搭載於 IRIS-A 立方衛星,成功取得飛行履歷,讓研發團隊信心大增,大幅提升國產元件研發技術成熟度。
太空中心表示,太空級 GPSR 在設計與製造上的主要技術挑戰,除了須承受火箭發射過程劇烈振動與太空真空環境的劇烈溫度變化,還必須在高速移動中,穩定地鎖定 GPS 訊號。如今自主掌握技術,除了不再受制於出口國,對台灣發展太空產業也大有助益。
台自製 GPSR 應用層面廣,福衛八號也要用!
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預計 2022 年底發射的獵風者衛星,以及後續自製的福衛八號遙測衛星、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與低軌道通訊衛星,都將攜帶此款 GPSR 進行在軌操作驗證,應用層面相當廣泛。此外,太空中心正加緊力道加強研發國產元件,目標期望在 2023 年底,能夠達到衛星上的自主國產元件可占 70% 的目標。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太空中心GPSR獲飛行履歷 拚明年底國產元件達7成〉;首圖取自 facebook.com/narlns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