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都市看醫生,車子隨叫隨到!Uber Health 能為偏鄉患者帶來什麼新價值?

uber

在家突然心臟病發作、在路上遭遇車禍,這些情況下時間分秒必爭,因此救護車會透過鳴笛儘快將患者送往醫院。但是除了這類緊急類型之外,還有許多年長者、行動不便或慢性病患需要回診。美國每年因交通因素而不規律就診的慢性病患者人數達數百萬人,造成醫療體系必須多支出數十億美元,因此「非緊急醫療運輸」服務(non-emergency medical transportation, NEMT)應運而生。

傳統「非緊急醫療運輸」計畫真的有用嗎?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醫療單位與一般車輛租賃業者攜手合作,提供非緊急醫療需求病患前往醫療院所看診或回診的載運服務。主要針對經濟條件較差、需要接受醫療補助(Medicaid)、居住於大眾運輸不便利地區的慢性病患者,解決這一群人因為交通因素而不規律就診的問題。

對於許多醫療機構來說,與一般車輛租賃業者合作的「非緊急醫療運輸」計畫雖然能解決非緊急醫療需求病患不規律就診的問題,但是費用高、駕駛誤點率高、駕駛排班無法因病患看診時間的延遲而配合進行調整、以及必須提早預約的不便利性因素,對於提高醫療照護可近性的美意大打折扣。

因此,「共乘經濟」被認為是能夠填補傳統「非緊急醫療運輸」不足的替代選項,不僅費用較低,隨叫隨到的特性,也能夠提供需求使用者更高的彈性。

UberLyft 看準新商機,卻也衍伸出新問題

看準「共乘經濟」能夠填補傳統「非緊急醫療運輸」之不足,Lyft 是第一家推出「非緊急醫療運輸」計畫的共乘經濟公司。Lyft 早在 2016 年就與美國相關醫療照護機構合作,提供機構透過平台為病患叫車的服務,並於 2021 年 4 月將項服務擴大到提供病患自行叫車,費用由醫療機構支付的方案。

Uber 也於 2018 年在美國推出相似的計畫,並公開表示,單就今年一月份,就已經服務超過 3,000 人次,甚至在 2021 年底,醫療服務叫車需求的年成長率超過 70%。並進一步擴大與醫療機構的合作範疇,讓醫師可以根據病患的就診紀錄,直接替病患預約安排下一次的回診叫車時間

Uber、Lyft 的加入,雖然解決了傳統「非緊急醫療運輸」服務的諸多問題,但是卻也同帶來了新的問題。

首先,這些 Uber 和 Lyft 的駕駛並沒有受過相關的訓練。過去傳統「非緊急醫療運輸」的駕駛皆受過完整的醫護急救訓練,但是 Uber、Lyft 提供駕駛的卻僅透過線上課程教學,或甚至是連教學都沒有,導致駕駛連最基本的攙扶年長者、病患上下車都難以應付,更遑論其他突發的緊急救護狀況;這讓許多臨床醫師感到憂心。

再者,為保護乘客隱私,Uber、Lyft 不會事先讓駕駛知道是一般的叫車服務,還是「非緊急醫療運輸」服務,只有駕駛到了現場才會知道,造成駕駛的不安。

第三、即便Uber、Lyft 未公開回應,但是根據許多研究顯示,相較於傳統「非緊急醫療運輸」服務,Uber、Lyft 提供的「非緊急醫療運輸」服務並未顯著減少病患不規律就診的問題

換言之,Uber、Lyft 的角色不應該只是單純提供車輛與駕駛而已,而是必須更進一步了解「非緊急醫療運輸」之乘車者的實際需求,以及病患不願意就診和回診的原因,才能提供更貼近需求的服務,減少病患不規律就診的問題。

台灣醫療服務也能跟進?

整體而言,台灣的醫療服務水準、都會區的大眾運輸服務、叫車服務都相當成熟,但是對於許多偏鄉、社經條件困難的民眾來說,醫療的可近性問題依然存在。偏鄉同時面臨著高齡化、年輕人口外移、醫療院所的數量偏少且距離遠、大眾運輸系統不足等問題,Uber 與 Lyft 的模式,或許是解決之道。

另外,除了載送病患至醫療院所,Uber、Lyft 在國外也推展出新的服務模式在宅醫療」。將病患與醫療人員的互換,改由醫療人員搭乘到府,為病患看診。透過國外的經驗、相關研究的建議,相信將有助於台灣未來醫療與長照政策的制定。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the vergeUberLyft科技大觀園,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追上科技新浪潮,輕鬆掌握趨勢!
讓我們用 15 分鐘的時間與你分享最新科技應用。
點我收聽 >>  Spotify / Apple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