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元宇宙」(Metaverse)三個字可說是科技業最大的熱點,但人們對於這個概念的觀點卻相當兩極:Mark Zuckerberg 如此看好這個領域,甚至直接將公司名稱從 Facebook 改成 Meta;Elon musk 卻看衰它,覺得「根本不會有人想整天把螢幕綁在臉上」。
到底什麼是元宇宙?它跟 NFT(Non 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之間又存在怎樣的聯繫?
由流線傳媒創辦人戴季全主持的 Podcast 頻道「全新一週」,本集邀請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詹婷怡 Nicole,為大家解析元宇宙的發展以及未來潛能。
元宇宙為何爆發?基層技術到位、創作者經濟得以實現
元宇宙是這兩年才出現的全新概念,到底具體能做什麼,對許多人來說仍一知半解。 Nicole 分析道,想要理解元宇宙,可以先從其背後的三個重要元素去拆解,包括了基層技術、Web 3.0、創作者經濟。
首先是元宇宙的基層技術,這些技術其實早已發展多年,例如大家所熟知的 AR、VR 技術,都並非憑空出現,而是經過多年累積,才得以支撐現在的爆發。
而 Web 3.0 的發展,則打破了過去使用者純粹是「訂閱者」的角色設定。去中心化的環境,讓使用者不僅能參與,更能達到真正「共創」、「共享」的目標。這樣的環境,也連帶讓所謂的創作者經濟得以蓬勃發展。
♦ TO 推薦閱讀:元宇宙 10 大熱門話題盤點! no.1 不是 NFT 也不是元宇宙
獲利模式出現,利用 NFT 買賣創作帶來收入
不過,既然技術早早就已經開始發展,那為什麼元宇宙現在才爆發?
Nicole 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經濟模型」終於出現,大家探索出了營運模式和獲利模式,才讓所謂的元宇宙有可能實現。
Nicole 解釋,所謂的經濟價值跟「稀缺性」有關。過去載體有限,比如書本會有固定印量、版畫會有固定版本,但作品數位化後,由於複製沒有成本、稀缺性消失,創作者想從中營利便會非常困難。
但在去中心化的 Web 3.0 發展中,有了區塊鏈的技術後,不僅能做到「確認身分」,更能達到「透明交易」,可以重新回頭去將創作以 NFT 的方式販售,於是產生了新的經濟模型。
對於網路經營者來說,終於有了「賣廣告」、「電商」兩者以外的獲利模式,這是過去從來不曾有過的。
而大家擔心的泡沫化會不會出現?Nicole 笑說,其中或許會有部分將會泡沫化,但整體而言她仍是樂觀看待,而整個產業也會不斷調整。
♦ TO 推薦閱讀:NFT 著作權問題層出不窮!天價成交 v.s 侵權事件,NFT 是天堂還是惡夢?
元宇宙營運模式:社群操作成新關鍵
不過,Nicole 也提醒到,元宇宙中心的營運模式和消費模式不同以往,不能以過去的眼光去看待、經營。
在過去,藝術品通常就是拿來「收藏」而已,但在元宇宙中,其實更在乎應用與體驗。所以說,單純為作品發放 NFT 是不夠的。發行之後要怎麼操作?給予購買者什麼樣的體驗?如何與實體世界結合?這些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這不只需要完整配套,行銷方式也會與以往大不相同。在過去,藝術交易非常需要專業經理人從中媒合,現在則更注重社群,有沒有好的品牌行銷、存不存在優質 KOL 為作品背書,都成為新的關鍵。
♦ TO 推薦閱讀:盤點 11 種你不知道的 NFT 應用趨勢,醫療、串流、AI 都將被改變!
元宇宙發展,法規與配套措施要完善
當然,在技術發展的同時,也會需要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
Nicole 認為,在現在的發展中將會遇到的絕不是單點問題,彼此間會相互影響,無論是經營者或是政府,都需要理解技術本質與背後的哲學。
而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應該便是「體驗絕對無所不在」。
Nicole 說,在數位化的世界裡頭,職業、產業都有「遊戲」的成分。所謂的遊戲,其實更像是「Maker」的概念,透過體驗和操作去解決一些問題。比如說像是數位紡織領域,可以將設計、生產與銷售流程數位化,不用將衣物做出來再賣,可以賣出去再做衣服。
在這個過程中,內容、服務、體驗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只以舊有的相關製造規範去檢視,必定有所不足。
面對元宇宙未來發展,雖然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部分,但 Nicole 相信,元宇宙能為創造者提供合理分配利潤的機制,也能讓經營者發揮創意,整體而言,令人非常期待未來的各種應用。
訂閱《全新一週》Podcast ,幫你做好全新一週工作準備
>> 訂閱 Apple Podcast
>> 訂閱 Spotify
支持我們策劃更多好內容,別忘了留下 5 星評分!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