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歐合作衛星跟著 SpaceX 火箭射上太空!關鍵技術來自這間超強新創:張量科技

低軌道衛星的巨大商機已吸引地表上的兩大首富:馬斯克(Elon Musk)與貝佐斯 (Jeff Bezos)投入,但台灣的機會在哪裡?除了做元件製造與代工生產之外,還能結合哪些優勢創造商機?

張量科技與歐洲太空公司合作

來自台灣的太空新創公司——張量科技(Tensor Tech),透過獨門的球型馬達技術,開發出控制衛星在太空中,做 X 軸、Y 軸與 Z 軸旋轉的姿態判定與控制系統(Attitude Determin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DCS),這相當於飛機、或是車子上的引擎,是衛星不可或缺的子系統。

張量科技更與歐洲的太空公司 SatRevolution 合作,將此系統整合進 SatRevolution 公司一顆重量約 4 公斤的微型衛星(Nano-Satellite)。

有別於傳統上用 3 顆馬達去控制的衛星姿態的方法,張量科技的技術可以將衛星姿態控制系統縮小到與傳統技術相比,1/3 的體積、重量與耗電量。

張量科技
圖一、SatRevolution 公司於 2021 年一共研製了 4 顆重量約 4 公斤的 3U 立方衛星,將送上距離地表 550 公里的低地球軌道。其中,左二為搭載張量科技姿態控制系統的衛星,其展品便安裝在衛星最底部的空間。

台灣的一大步!本土技術跨足歐美長期壟斷的太空市場

就在今年 1 月 13 號,這顆台歐合作的微型衛星,已透過 SpaceX 的 Falcon9 火箭,被送上距離地表 550 公里的地太陽同步軌道。這開啟了台灣本土技術跨足長期由歐美大廠壟斷的太空市場的第一步。

張量科技的執行長顏伯勳更表示,台灣擁有深厚的精密機械、電子資通產業的基礎,對於發展低軌道衛星這類極重視技術、與製造實力的產業非常有助益。

然而,衛星產業的量絕對沒有傳統製造業多,相反地,衛星產業是一個單價、利潤高並且精緻化、具高度進入門檻的產業。

台廠於現有的太空供應鏈中,多處在代工、元件製造等角色,其實能吃下的市場並不大,台廠需要能自主建立更多 know-how,尤其是往子系統、系統層級的產品或服務去發展,才更有機會在將來的商機中佔得一席之地。

張量科技
張量科技研製的衛星姿態判定與控制系統。其特殊點在於,傳統的衛星姿態控制,都是使用 3 顆單軸馬達,分別控制衛星 X 軸、Y 軸與 Z 軸的角度。但張量科技使用 1 顆球型馬達,就做到近似於傳統 3 顆馬達的姿態控制效果,能替衛星省下空間、重量與電力。

TO 精彩專訪:「要打就打最強 boss!」台灣球型馬達搭 SpaceX 上太空,張量科技如何默默幹大事?

在接受《TechOrange 科技報橘》專訪時,顏伯勳曾指出,「衛星其實是個數據(data)產業,衛星公司就是透過賣數據來賺錢。我們的球型馬達幫衛星省下來的電力,就能讓衛星商將電力挪去做更有商業價值的用途,例如拍下更多的資料。」

放眼全球,大約只有 4-5 家廠商與張量科技是競爭者,分別來自美國、歐洲以及南非,但「球型馬達」卻是全球絕無僅有的產品。

他也提到,在台灣做衛星零件還有個巨大優勢,就是科學園區,例如竹科或是竹南科學園區周遭都有些機械製造廠,這種廠商都沿著科學園區分布,如果有客製化精密零件或是替換零件的需求,找這些廠商來做這些加工需求,這些 24 小時輪班的廠商很快就會做好,「這是台灣才有的特色!」

TO 精彩專訪:【專訪】火箭阿伯吳宗信:接任太空中心主任,是從狗吠火車到「自己開火車」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