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短缺問題延燒至 2022 年,「長鞭效應」卻讓貨物供過於求!

2020 年初各國在經歷過全球大封鎖後,衛生紙跟義大利麵等民生必需品等,在超市裡常常處於「待補貨」的狀態,供應鏈短缺問題一直揮之不去,那麼 2022 是又會面臨無限輪迴的慘況,還是這些危機會被一一解決呢?

海運每年數量高達 19 億噸

供應鏈當中的失衡現象與運輸業息息相關,僅海運貨櫃每年數量就高達約 19 億噸,包括所有進口水果、電器、工具等,且因貨櫃會不斷被裝載、運輸、解除安裝等各種繁雜流程,再加上各國封鎖邊境所造成的貿易打擊,使得貨櫃運輸能力大幅下降,現在一個貨櫃要耗費比疫情前長 20% 左右的運輸時間

因此在這之中,運費飆升,主要貿易路線的商品價格上漲 80%,這對經濟復甦絕對是個壞消息。

 TO 推薦閱讀:【投稿】運費成本只是其次,物流穩定才是疫情下電商的決勝關鍵!

產業面臨各種人才缺口問題,主要原因是?

用 1 分鐘的時間完成《台灣產業科技趨勢大調查》,搶先收看 《TO》與 Google 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獨家剖析——「2022 關鍵趨勢」影音訪談!

>> 參加調查 <<  ,調查結束再拿完整「2022 產業科技趨勢洞察報告」!

層面擴散到人力資源

接著影響層面則擴散到人力資源的問題,全球大封鎖導致的裁員現象,等到疫情恢復後需求大量回升,卻造成勞動力無法回流的現象。

隨著供應商各種限制規範因著病毒而日異月殊,混亂的人力資源、貨物運輸問題可能還會持續一整年。

 TO 推薦閱讀:疫情下 momo、PChome 大爆單!從英國倉儲看台灣物流業轉型契機

「長鞭效應」出現供過於求的窘況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當消費者為了囤貨商品導致報復性採購時,零售商也會為了急於滿足我們的需求,為此而訂購更多的貨量,但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窘況。

且只要這些供應鏈的其中一層稍微出現停滯時,供應商都會增加訂單來緩衝數量,以保證供給線可以正常運作,這種現象也被稱為「長鞭效應」

 TO 推薦閱讀:全面解密 Amazon 的物流大計!從 20 年前開始悄悄佈局,如今超越 UPS、FedEx

鴻海集團旗下物流公司「準時達」

因此靈活供應鏈的能力已經成為企業延續的關鍵,處在供應鏈的不可控狀態下,許多供應商與消費者都希望能找到最有效益的解決方案。

舉例來說,鴻海集團的旗下物流子公司「準時達」已轉型為 B2B 國際供應鏈管理,該公司希望能透過平台為 B2B 供應鏈中不同產業的參與者,以 AI 提供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透明化整個供應鏈,減少庫存波動問題。

不過歸根結底,供應鏈問題主要還是圍繞在「人」身上,2021 年的慘況已明顯看出整個系統的侷限性,而隨著疫情的蔓延與病毒無限度的變種,我們可能沒有機會能在 2022 年看到供應鏈問題得到緩解。

 TO 推薦閱讀:鴻海帝國物流與全球供應鏈管理秘訣,都在「準時達」這間未上市獨角獸公司裡!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資料參考:THE CONVERSATIONThe GuardianCNBC,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面對未來,台灣可以主動進擊!

用 1 分鐘的時間完成《台灣產業科技趨勢大調查》,搶先收看 《TO》與 Google 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獨家剖析——「2022 關鍵趨勢」影音訪談!

>> 參加調查 <<  ,調查結束再拿完整「2022 產業科技趨勢洞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