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減碳目標迫在眉睫!對內,台灣中小企業面臨想買卻買不到綠電的狀況;對外,「綠色通膨」危機即將來臨,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解決目前困境?業者有解。(責任編輯:藍立晴)
撰文:蕭婷方
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 11 日舉行「永續台灣經濟」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討論產業轉型、淨零碳排、與綠電供應議題。
綠電被大企業吃光光,台灣中小企業夾縫求生!
歐盟 2023 年實施碳關稅,不少企業急買綠電憑證,大型企業如台積電向沃旭包下一整個離岸風力發電廠 920MW 的發電量、南亞科則向富威電力購買再生能源,但台灣中小企業同樣也仰賴出口卻買不到綠電,深陷「缺綠電危機」。
據統計,經濟部 2020 年推出綠電憑證,1000 度電換一張憑證,至 2021 年 7 月已發行達 69.8 萬張,光台積電就擁有 60 萬張,占全部 99.5%
業者建議:政府應積極拓展新碳權
事實上,英國在台辦事處去年就曾發表 「台灣企業氣候行動大調查」,45% 企業認為執行氣候行動最大困難及挑戰,正是難以取得再生綠電能源。
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在論壇中直指,國際碳權交易價格由以往每噸 1 美元,現已飆升至 60 美元,企業成本飆升不少;政府現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大面積太陽能、離岸風力電廠,但「一家台積電就包下整個電廠綠電量」,綠電都被大企業買走,中小企業難以購買綠電、達到零碳排,主張所有企業應該要有同等機會購買綠電。
葛望平建議政府,應積極開拓新的「碳權」。葛望平舉例,電動車 2020 年賣出碳權高達 15 億美金,台灣有電動機車 Gogoro 卻沒有碳權,若機車也能有碳權,勢必增加產業競爭力。
綠色通膨危機來臨!碳關稅談判、區域整合成關鍵
外界也關注「綠色通膨」,除擔心基於各式環保理由讓商品價格上漲、更憂碳關稅墊高企業出口成本。
葛望平進一步指出,國際間的碳稅與碳費不可以重複徵收,台灣雖然不是歐盟正式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的締約國,但仍有機會進行「碳費」談判。
目前碳費多由製造端支付,但消費端對商品使用遠比製造多,理應是消費國要負擔碳排成本,「現行機制真正消耗高的地方沒課稅,十分不公平」。
越南三陽機車主席兼執行董事劉武雄也指出,綠電成本商品估將增加交易費 20-30%,未來各國生產與交易,勢必傾向關稅較低、進出口較沒有障礙的區域經濟組織;長遠來看,整合的區域經濟內交易量勢必提升,加入對外經貿組織將越形重要。
延伸閱讀
鴻海明明有電動車題材,卻好像漲不起來?老司機告訴你:為何此時是布局的絕佳機會?
連台積電、鴻海福委會都下大單》王品攻冷凍年菜才三年 業績直衝7000萬元 怎麼做到的?
一句幹嘛幫房東繳房貸?她咬牙月繳3.6萬買屋才知:人生沒更幸福、該選自己想要的生活
(本文經合作夥伴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一家台積電吃光一個綠電場!」 中小企業搶不到電怎麼辦? 歐盟碳稅2023年上路 業者建議這樣做〉。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