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熱潮一波又一波,「區塊鏈」作為重要的技術基礎,其中 Web3.0 中最代表性的的應用範疇包括了 NFT、DeFi 和虛擬貨幣。
去年年底,台灣街頭出現 20 台比特幣 ATM,引發金管會關注,雖然加密貨幣的市場促成了區塊鏈技術不斷繁榮發展,該市場的金融屬性也在行業發展過程中帶給政府巨大的監管壓力。
但對新加坡來說,該國政府很早就看準產業趨勢,並積極投入,制定較為開明的政策,也因此讓新加坡持續保有亞洲金融中心的優勢。
早早看準金融科技趨勢,做足準備
回顧新加坡應對金融科技趨勢的立法過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很早就看準金融科技的發展潛力。2015 年即宣布五年投入 2.25 億新幣(約新台幣 45.95 億元)發展相關產業。
新加坡政府也成立金融科技和創新小組(FinTech & Innovaton Group,簡稱 FTIG),負責訂定與數位支付、雲端計算、區塊鏈等領域相關的政策。另成立國家級的金融科技辦公室(FinTech Office),提供一站式服務平台。
想知道 2023 年最新科技趨勢嗎?
→ 立即下載《TechOrange 2023 趨勢觀察報告》
政府該如何監管?MAS 這麼做
根據 Finanacial Times 報導,新加坡的特色可以說是「監管機構只有一個」,MAS 擁有監管支付、金融行為、審慎監管以及中央銀行的權力。
而 MAS 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提供有利於創新的監管,並保障其安全性,另一方面則是協助建立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包括基礎設施、新技術。
另外,MAS 的監管原則是「不先於創新」,也就是說,MAS 會觀察當下的新興產品的發展,並考量是否有必要監管,而不是先行訂定相關規範。MAS 也成立「金融科技監管沙盒(FinTech Regulatory Sandbox)」讓新創合理測試其技術。
♦ TO 延伸閱讀:一文盤點即將顛覆現代網路的 Web3.0 新創!台灣與東南亞各國有何優勢?
面對交易去中心化,MAS 提出的規範多元
MAS 推出的法規會有較「軟」的部分,通常將其命名為指南(guideline),例如「數位代幣發行指南」(A Guide to Digital Token Offering)、「提供數位諮詢服務指南(Guidelines on Provision of Digital Advisory Services)」等。
至於相關法律的訂定,有涉及證券和其衍生品行業活動的「證券暨期貨法(Securities and Futures Act)」。2021 年的「支付服務法案」(Payment Service Act,簡稱 PSA),則面向存在風險的數位支付服務,透過監管加強對消費者的保護,藉此鼓勵人們使用電子支付。
》下載 TechOrange 2023 趨勢觀察報告《
受惠政府彈性政策,金融科技新創林立
新加坡政府的彈性策略,促使金融科技相關的企業叢生,發展方向包含資產管理、DeFi、交易、NFT、相關基礎建設和數位錢包。
有較多新創公司投入相關基礎建設的發展,例如 Biconomy 便開發中繼基礎設施網絡和交易平台,嘗試優化跨鏈交易體驗,讓 Web3.0 的開發人員能夠輕鬆構建應用程序。
Biconomy 在今年推出 Hyphen,有助於使用者以即時且低成本的跨區塊鏈貨幣轉移,將原本 30 分鐘到一小時的處理時間降至數秒即可完成交易。
除此之外,Biconomy 也於今年完成了 900 萬美元融資,擴大支持的 DApp 個數達 30 多個,並推出原生貨幣 $BICO,於 12 月 1 日開始以不到 5 美元的價格交易,並很快飆升至近 22 美元,由於該貨幣支持網絡上的交易和治理,因此被外界視為價值將持續增長。
♦ TO 延伸閱讀:Web3.0 來臨,好好把握機會!林之晨:沒有比今天更好的創業時機
除基礎建設,還有虛擬貨幣交易相關產品
另外,還有與貨幣交易相關的新創,例如 Xfers 早期就開發產品,解決商家需不斷追蹤買家是否付款、提供銀行帳戶資訊等繁瑣工作。
Xfers 早期提供賣家一鍵式付款連結,自動為買家提供銀行帳戶信息,並在他們處理付款時進行追蹤;如此一來,賣家可以知道商品賣給誰和其付款金額,也能增加買家對賣家的信任。
Xfers 目前更開發數位資產支付平台 StraitsX,允許用戶通過關聯的銀行帳戶轉帳、鑄造和贖回 XSGD(StraitsX 新加坡元,屬於穩定幣),單在今年就經手約 15 億美元的交易額。
StraitsX 也允許企業蒐集、支付和核對終端用戶的資金,形同 Xfers 早期產品的虛擬貨幣版本。
面對未來,台灣可以主動進擊!
獲取 6 大技術趨勢與明確的企業行動方案
♦ TO 延伸閱讀:【Web3.0 印尼篇】比起股票,印尼人更愛加密貨幣!舉國上下的創新風氣,如何煉成?
【Web 3.0 必讀書單 3】看到 NFT、元宇宙新知就焦慮!該培養什麼技能與專業才是重點?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參考資料:Global Legal Insights、中華經濟研究院報告、Financial Times、Bitcoin news、VCBay、asiaone、Tech in Asia(1)、Tech in Asia(2)、IBS intelligence(1)、IBS intelligence(2)、Market Realist。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