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使用發明被認為是重新發現和認知的新型分析工具,通過收集和處理龐大的數據,人們可以輕易的探索以及歸納,甚至還可以運用在自己生活的當中,因而改變人生。

TO 延伸閱讀:數據科學家:9 個理由,我更建議你去當軟體工程師

美國一名軟體工程師 Art Chaidarun 從 17 歲開始,就不間斷的記錄自己的日常活動,持續了十年的時間,總共記錄了多達 85,000 多項的活動

而是什麼動機開始讓他下定決心紀錄下這長達十年的日常生活呢? Chaidarun 表示,希望自己能保持有意識的狀態,因為他常常全神貫注於正在做的任何事情,而忽略到忘記吃飯之類的生理活動。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一開始他是如何追蹤自己的?

Chaidarun 的第一條紀錄是在 2011 10 16 日,也就是他剛開始上大學的時候,一開始紀錄這些日常活動使用的是一個龐大的表格,他在其中記錄了每天發生事情的簡短摘要,以及每項活動所花費的總小時數,甚至會更詳細的細分到分鐘單位

表格中有一些欄項會被 Highlight 起來是因為 Chaidarun 達到了自己設定的某些日常目標,例如 8 小時睡眠等等。

而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中, Chaidarun 一直保持著這種習慣,不過他認為,表格其中肯定還有可以改進的空間。

他表示,自己通常會在活動結束後就立即進入下一個活動,因此會試著記住它們,直到自己回到鍵盤前輸入資料為止,但這會讓這些活動沒有任何開始或結束的詳細時間,也就是說,一開始 Chaidarun 的表格只能呈現總時數,且也無法追蹤自己每項活動的地理位置。

因此他為自己找到了解決方法,也就是開發出自己的 Android APP

他將這個 APP 命名為 Chronofile,在 APP 裡頭可以將每項活動作詳細記錄,其中包含活動名稱、詳細資訊、經緯度位置,以及秒為單位的開始、結束時間

你也想寫有趣的科技文章嗎?立即加入 TO 團隊!
傳送門:內容編輯
傳送門:行銷企劃

數據統計觀察

樂器練習花費時間

樂器練習花費時間

在過去的十年當中, Chaidarun 平均每天練習 45 分鐘的樂器,一開始他確實希望烏克麗麗可以名列榜首,但後來卻發現,他竟然花了 943 小時在練習這個花費不到新台幣 3000 元的小吉他,Chaidarun 說:「這是我有史以來購買過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東西。」

剪頭髮間隔時間

不只如此,Chaidarun 還記錄了自己每次剪頭髮所相隔的時間。

過去 4 年的所有數據

接下來的圖表只涵蓋了過去 4 年的數據,因為在尚未開發出 Chronofile 之前,Chaidarun 要將表格時代的所有數據加進去實在太過於繁瑣。

下表中則是紀錄一些遊戲、書本、電視節目、電影和數千篇的新聞文章,值得注意的是,社交媒體竟然沒有出現在 Chaidarun 的圖表當中,他表示,他在高中畢業後就放棄使用大多的社交媒體了。

娛樂時間統計圖表

接下來,下方這張圖表則描述了 Chaidarun 的「個人生產力」,他把這個定義為用某種可衡量的方式去改善自己,讓自己在非工作的領域也能取得活動的目標進度。

個人生產力時間統計圖表

工作與睡眠時間

星期一感覺像是 Chaidarun 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從圖表細看可以觀察到圖表裡看似氣泡的東西與其他天數相比好像真的小了一點。

睡眠時間統計圖表

再來則是 Chaidarun 的工作時間,有人可能會發現星期天早上 7 點後以及其他天的早上 ,Chaidarun 似乎都沒有在工作,為此他的解釋是,他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有足夠的自由,所以通常會在下午做「真正的工作」,也就是軟體工程師的 coding 時光。

工作時間統計圖表

最後他說到,花在某項活動上的時間多寡並不能說明這段時間的品質,在沒有控制條件的情況下,很難判斷這個長達十年實驗的結果是有著與事件的因果關係還是只有簡單的相關性。

這項紀錄非常值得且不會造成生活壓力

儘管如此, Chaidarun 認為這項長達十年的紀錄還是非常值得的,他說:「在過去的十年當中,我每天的睡眠時間平均為 7 小時 38 分鐘,我可以精確地制訂每日計劃,且知道我需要多少分鐘的時間洗澡、開車、購物、洗衣服或給植物澆水。

數據時代的到來,顛覆了人們現有的做事邏輯,要像 Chaidarun 一樣記錄下自己長達十年的日常瑣事,是需要非常驚人的毅力與自制力

即便這些瑣碎事件都看起來不以為意,但若能像 Chaidarun 一樣花時間記錄下這些看似不值得的時刻,或許未來的自己能在檢討自己日常生活時間分配時,慶幸當初有對此下過功夫。

總體來說,使用 Chronofile 看起來已經佔據了 Chaidarun 的生活,但他認為,這實際上不會造成他生活上的壓力,反而這些數據只是展示了自己這十年以來所做的每一項決定的成果。

TechOrange 熱情招募中!

好讀文章版,更了解 TO 吧 →→【我是 TO 編輯,來幫我主管徵才】無時無刻都在關注科技的你,可以考慮我們的這兩份職缺

TO 延伸閱讀:只懂摩爾定律就 low 了!軟體工程師還必需知道這 5 項定律

(本文經 Art Chaidarun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與修訂標題,原文為〈Ten Years of Logging My Life〉;首圖來源:S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