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世代是指 1995 到 2010 年誕生,約 10 到 25 歲的新興世代,在台灣大概有 375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16%,他們被定義為網際網路起飛元年,許多 Z 世代的父母也是從那時開始才透過點擊來連結世界。
如今台灣 Z 世代的年輕人有近一成的工作年資約為 3~5 年,也代表著整個職場年齡層的橫溝,年齡差距光是待在同一間辦公室,獲取資訊的管道也大相逕庭,更遑論上對下的世代溝通落差。
♦ TO 推薦閱讀:讓 Z 世代為之瘋狂的「Depop」,社群電商新一代的品牌曝光管道
Z 世代年輕人獲得資訊的管道來源,主要都來自搜尋引擎、社群軟體,而面對他們的習性,資深的管理者應該如何從實體去延伸到數位,拉近與他們的距離,這對上一代管理者不僅是挑戰更為必須面對的課題。
根據 The Verge 報導,Z 世代的學生,也就是那些對於網路科技領域最熟悉的人群,他們似乎對電腦文件儲存機制有嚴重的誤解,這些新興世代對目錄和文件夾並沒有任何的概念。
學生「找不到作業放在哪裡」
2017 年,天體物理學家凱瑟琳·加蘭(Catherine Garland)開始注意到一個問題,當她在教授一門工程學課程時,請學生使用模擬軟體模擬噴射發動機的渦輪,她在清楚說明了該作業如何操作後,卻還是有學生紛紛向她求助,但他們求助內容竟是「找不到作業放在哪裡」。
許多學生都搞不清楚文件究竟是保存在電腦的哪個位置,「它們會在桌面上嗎?」「還是在共享裝置當中?」這讓她意識到這些學生並沒有文件夾和目錄的概念。
♦ TO 推薦閱讀:千禧世代將取代戰後嬰兒潮成職場勞動主力!「自動化技術」對他們有何影響?
搜索引擎的發明為原罪
The Verge 表示,實體文件櫃的淘汰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不過真正的罪魁禍首絕對是搜索引擎和搜索功能的發明。
在年輕一代的成長環境中,只要在 Google 或其他搜索欄當中輸入關鍵字以及部分標題,任何網站、文件都能輕易的被找到。
曼哈頓社區學院的天文學教授 Saavik Ford 則告訴 The Verge:「現在的學生腦海中沒有文件及目錄的概念,他們要找文件通常只要搜尋就能找的到。」「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若是有一份檔案需要保存,我就得必須知道它是在哪裡被保存的,而我們那時根本沒有搜尋功能。」
♦ TO 推薦閱讀:比特幣、狗狗幣斗內起來!論文搜尋引擎 Sci-Hub 撐不住,提 6 大新服務求資助
教育程度最高、最多元化的 Z 世代
這可能與 Z 世代習慣使用的軟體也大大相關,Instagram、TikTok、Facebook 和 YouTube 等佔主導地位的應用程式都可以讓使用者從巨大的資訊海洋中找到他們想要的內容,而不是將某目標嵌套在層次的結構當中。
♦ TO 推薦閱讀:自許成為台版 Robinhood!好好基金平台正式啟動,瞄準 Z 世代
不過也因為如此,這世代的年輕人才有著其獨特的技能特徵,現時 Z 世代就是因著重電腦程式編寫和影片剪輯等技巧,來發揮處在科技年代下的最大優勢。
Z 世代的年輕人不再追求日復一日的單一性工作,透過不同專業及技能,去開啟同時多領域的工作型態,且他們也是教育程度最高、最多元化的一個世代,因此與生俱來的多元背景成為了這些年輕人最大的優勢。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Theverge,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