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

這 1-2 年來,最讓台灣 CEO 頭痛的就是供應鏈帶來的不可控風險。KPMG 調查,高達 84% 台灣 CEO 因為疫後供應鏈的變動承受極大壓力。微軟智能工業雲解決方案亞太區總經理葉怡君說:「要從自己做起,提升數位化管理與溯源能力,才能快速適應少量多樣生產模式與政經局勢變化。

在這波全球供應鏈重組中,通常是那些跌得越慘越痛的,現在越重視透過數位方式提升供應鏈可見度。例如 Toyota 10 年前因日本 311 震災,開始建立自有晶片 BCP 計畫;福特與通用汽車現在也跨足他們原先不熟悉的晶片供應產業。

資訊就是力量。現在,車廠希望供應鏈也要一路可以掌握到台積電。

廣義的各種製造業都需要提升供應鏈透明度,而背後催生這股改變風潮的,不只是因為自然災害,當然還包含外部政經環境與消費者價值主張快速變化。主要有 3 大原因,讓台灣 CEO 們不得不關注這股數位化供應鏈變動。

反全球化帶來在地製造風潮,台商全球拓廠勢在必行

以前生產設廠看水電、勞力成本,現在美國、日本、歐洲都各自要求自建半導體生態圈,跟著客戶需求移動的台廠必須要比以前更接近客戶。反全球化生產模式興起,代表廠商的生產彈性就要起來,要如何快速落地到區域,從集中化生產轉變成小型化生產,或是快速在當地組建工廠、敏捷生產,成為致勝關鍵之一。

彈性生產、少量多樣模式,台廠經驗法則不管用了

產品本質的改變,也讓製造供應鏈模式改變。例如電動車更強調模組化生產,針對未來各式數位車載應用,也意味著產品可變動程度、需要客製化程度都變得更高。

甚至工廠的生產面積也會變小,才能擴張生產彈性來因應少量多樣的產品屬性,以前可以透過人本經驗法則管理、調度工廠產線,現在資訊流變多,更加需要數位化與系統化的控管。


台灣身為供應鏈關鍵一環卻面臨產能大幅萎縮的考驗!
如何善用 AI 技術強化營運效率、抵抗供應鏈風險?

>>>參加 2023 AIoT 智慧製造生態系論壇<<<

10/5 (三) 找出製造業的關鍵生存指引!


單一供應鏈風險高,籌組多樣供應商才能有保障

在 5G 與元宇宙時代,技術都仍在同步發展中,意指生產不一定穩定。過往仰賴某個單一供應鏈的時代已經過了。現在為了提升供應鏈韌性,單一客戶、單一供應、單一品牌時代已經過了。

葉怡君認為,台廠在生產彈性上一直都保有優勢,但在數位化治理上則需要快速跟上世界腳步。

過往台廠許多經理人都可以靠著一張 excel 表格去決定供貨與挪單相關配套措施,但是少量多樣生產時代,傳統人才也被迫要升級,結合 BI 與數據才能掌握更多資訊。

葉怡君也建議,過往單純 cost down 與規模生產、成本考量時代已經過了。在反全球化的生產新模式之下,必須要去思考終端費者的價值主張,所以有 ESG 治理與減碳措施,也需要提升供應鏈可見度與整體生態系策略思考比重。

台灣身為供應鏈關鍵一環卻面臨產能大幅萎縮的考驗!
如何善用 AI 技術強化營運效率、抵抗供應鏈風險?

>>>參加 2023 AIoT 智慧製造生態系論壇<<<

10/5 (三) 找出製造業的關鍵生存指引!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