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對於鋼鐵等重工業來說,國際間的減碳目標一直都是不小的壓力。若未來能使用綠氫作為能源,不僅能兼顧市場競爭力,還可以大幅減少碳足跡,達成各國的碳排放目標。(責任編輯:邵元婷)
本文經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授權
吳澄澄 報導
細數本屆 COP26,反覆出現在不同活動的熱門關鍵字之一,就是近年發展飛速的氫能(Hydrogen)。從綠色金融座談、低碳能源展區、乃至於官方國家館場地,都看得到主打氫能的字眼,討論如何從不同機制協助氫能發展。
氫能之所以在今年氣候峰會備受矚目,緣由自國際對各部門碳排的約束力道愈來愈強,現階段壓力最大、受到重重檢驗的對象,首推「難減排產業」(Hard-to-abate Sector )!
難到減不了?「綠氫」可助一臂之力
所謂的難減排產業,包含 : 鋼鐵、水泥、塑化等傳統重工業,以及航空、航運等高耗能交通產業,這些行業每年合計全球近 30% 的排碳量,各有其難以低碳化的關鍵製程或仰賴的原物料,每每成為外界攻訐箭靶。然而,近年快速發展的氫能,正好可做為這些產業所需的燃料或能量來源。
國際氫能委員會 (Hydrogen Council)代表在 COP26 會議中強調, 由低碳能源生產的「綠氫」(Green Hydrogen),有機會在 2050 零排放的情境下,貢獻多達 20% 的能源,將是限制全球升溫不超過 1.5 度 C 不可忽視的重要方案。言下之意,綠氫將是高碳排產業是否能在未來 5~10 年成功朝低碳轉型、並維繫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以鋼鐵業為例,過往 7~8 成排放量都源自運用化石燃料的煉鋼過程,光是 2020 年,這一行就貢獻全球 7~8% 的排放比重 。但開發中國家的建設步伐不止,估計全球鋼鐵產量到 2050 年仍會提高 1.5 倍,未來減碳壓力極為沉重。若能改用氫能製鋼,過程僅會排放無汙染的水蒸氣,更大幅減少碳足跡 。
要說明的是,透過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氣)產製的氫能,其實被稱為「褐氫」(brown hydrogen)及「灰氫」(gray hydrogen),近年還有人提出所謂「藍氫」(以化石燃料產氫,再用 CCS 技術捕捉二氧化碳)或粉紅氫(透過核能產氫),但觀察眾多來自政府和企業界的意見,綠氫才是難減排產業未來轉型的有利媒介。
說到這,究竟氫能未來的應用潛力有多大 ?
♦ TO 推薦閱讀:【專訪】台達如何「深蹲」電動車事業?從這 3 顆「種子」開始滋長
綠氫廣受各方看好,2030 年成本可具備市場競爭力
根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 (WBCSD) 和永續市場倡議 (SMI )蒐集 28 家公司公開承諾的氫能目標,估計至 2030 年,每年可藉此減碳 800 萬噸,等同於屆時全球氫能潛力的 1/4,而上述企業均表明以發展綠氫為主。
讓企業界與跨國組織對綠氫如此樂觀的原因,源自能源轉型的技術突破。一場探討氫能與綠色金融的會議上,IRENA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專家舉例,去年七月時,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原本預期氫能要到 2050 年才有市場競爭力,如今才過了一年,該單位便同意 IRENA 的預估,看好氫能成本可在 2030 年降至與化石燃料競爭的程度。
♦ TO 推薦閱讀:比爾蓋茲預測石油公司未來 30 年大掉價!以下是他的理由

上述言論並非過度樂觀,還有人預期氫能在 2025 年就有機會爆發。IEA 最近發表的《 2021 全球氫能評論》就發現,包含德、法、英、日、韓等 16 國,都制定了國家氫能發展計畫,各國對氫能的投資已高達 5000 億美元。許多專家都疾呼,政府應盡快展開公私部門協作,透過氣候債券、優惠貸款與承購協議等措施,加速氫能的開發規模及人才培育。
事實上,對同樣身處東亞、以鋼鐵業為骨幹的日本、韓國、台灣,綠氫對整體經濟尤其重要。被稱為「工業之母」的鋼鐵業,雖在 70~80 年代帶來可觀成長,卻也使得產業型態被桎梏於高碳排技術,不易大步邁向低碳轉型。但歐盟將於 2023 年上路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就讓東亞鋼鐵業熟悉的生產模式面臨挑戰。
有鑑於此,諸如韓國浦項 (POSCO)、日本製鐵、JFE 控股等大廠,近年皆不約而同地提出 2050 零碳路徑,積極發展氫能製鋼的低碳技術,「綠色鋼品」也不再是企業責任報告書的作文比賽,而是即將問世的次世代產品。
♦ TO 推薦閱讀:30 年後的中油不賣油,賣的將會是「氫能」

危機便是轉機,若能搭上綠氫的轉型列車,往後難減排產業不但有機會擺脫「氣候戰犯」原罪,更能替自身產業引入創新泉源。
(本文經 低碳生活部落格及環境資訊協會 共同授權刊登,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COP26 系列十三 : 高碳排產業如何衝刺淨零 ? 綠色氫能將是重要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