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來數位達爾文演化,台灣會被淘汰嗎?

台灣

COVID-19 疫情襲捲了全球,而台灣疫情相較全世界算是守備得當,但這對我們來說,算是「好事一件」嗎?

《TechOrange》年度趨勢論壇 2021 CONNECT 邀請前科技部長、現任台大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良基,從國家數位基礎建設金三角:教育醫療公民權三方面,為我們剖析台灣距離理想中的數位新國家願景還有多遠?

陳良基在採訪中,以「加拉巴哥群島」與「達爾文演化論」為台灣疫後新常態提出示警,當全世界不得不為無止盡的疫情做出有如物種演化的巨大改變,而台灣卻因為防疫得當而在殷殷期盼著「回歸正常」,包括:回學校上學、回辦公室上班、回醫院實體看診、等待實體公投等,但這些期盼的心態卻可能成為我們的致命傷。

加拉巴哥群島又名科隆群島,是達爾文物種演化論的起源地,由於海洋的隔絕,加拉巴哥群島上的動植物生長在封閉環境中,較少受到外來的干擾,因此發展出異於大陸的獨特演化體系,陳良基形容,台灣現在就好像是與世隔絕的加拉巴哥群島一樣,可能和全球各國正在大舉改變的趨勢脫鉤。

TO 好文推薦:「加拉巴哥群島化」,如何讓日本電子業走向不可逆的衰落?

疫情帶來數位革命,台灣教育數位轉型不能打 R 檔

人性都不喜歡改變。

但疫情將帶來數位革命,而且是革那些「不願改變之人的命」,掌握新能量的人將能打敗既得優勢者。——陳良基

陳良基指出,如果因為疫情趨緩,整個教育系統回到原來的樣子,對台灣來說是可惜的,「全世界逃不過 COVID-19 疫情在社區的散播,像在美國,很多小學都習慣遠距教育了!」

但在台灣,無論是教育或者醫療產業,因為既有能量慣性較強,需要較大的能量進行衝撞。流線傳媒社長戴季全指出,現在私立學校都已在推行「一學生一 iPad」的政策,但在疫情爆發期間,政府推出的官方系統與民間自發性使用的平台系統與服務,卻是完全脫鉤的,未來政府該怎麼統一與整合?

陳良基表示,數位國家政策的分工必須由特定部會負責,例如教育部就必須在疫情底下思考教育的公平性,像是國家是否有給足人民公平學習的機會。

TO 推薦閱讀:疫後時代線上學習如何發展?Hahow 發表 2021 白皮書解析知識產業新趨勢

他也強調,台灣是數位出口大國,整個國家的數位轉型不是能不能做,而是要不要做的問題,他呼籲在數位教育這點上,「必須透過國家教育出下一代的數位國家原住民,與全球所有國家競爭,讓人民有能力與全世界齊頭向前走。」

訂閱 CONNECT 2021,聆聽均一教育平台、Google Cloud、第一線數位教師對台灣教育數位轉型的深刻觀察!

台灣強棒產業 ICT,要在未來十年移往智慧醫療

至於與教育一樣較難以「被改變」的醫療產業,陳良基坦言,政府機構裡每個小問題都能變成大問題、大責任,尤其醫療產業又被視為是人命關天的產業,因此轉型速度上就會較慢。

例如,在疫情之下,雖然衛福部有限度開放線上看診,但實際上民眾仍然要到實體場所拿藥,被外界認為是「遠距醫療做半套」,與國外在推的遠距醫療差距相當大。

陳良基表示,近年來全球的創投有 1/3 都投注在醫療領域,這代表遠距/智慧醫療市場相當大,「我觀察到許多台灣新創與醫院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他指出,政府的角色應該是要保護這些新創、願意導入智慧醫療解決方案的院所,在法規上有更多的開放與彈性,讓越來越多人了解智慧醫療的好處,讓先前那些反對改變、把責任無限上綱的聲音逐漸調整,與國外一同往前走。

目前台灣產業發展火車頭仍然大量集中在 ICT 與半導體產業,陳良基認為,十年之內台灣必須要適當地轉型,政府應該思考如何讓台灣在 ICT 產業的優勢,自然地在未來十年內移轉到智慧醫療產業,「每十年好好地演化一次。」

TO 推薦閱讀:蘋果、Google 智慧醫療夢相繼夢碎,科技巨頭進入醫療行業門檻在哪?

「台灣近年對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的意識也提高,不該利用這些已經稀少的資源,去背負替世界製造某些關鍵零組件的責任。」陳良基指出,政府的責任應當是「讓所有產業的發展能照顧這 2300 萬人的福祉,而不是照顧某個產業變成世界第一。」

TO 好文推薦:為什麼選擇上太空?在全新太空時代,台灣發展產業的重大機會來了!

當頂尖人才生活在台灣,做著美國矽谷的工作……

在《TechOrange》2021 CONNECT 開展時,我們曾邀約簡立峰林之晨談及疫情給全球工作帶來的改變,可能讓台灣人才可以在台灣生活,但電腦裡卻做著矽谷企業的工作,領國外薪水。

陳良基指出,這樣子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才,對於國際趨勢的改變是相當有敏感度的,其工作「移動力」也越強——對這樣的人才來說,拿到各國企業的 offer 不會是大問題。

那麼當這些頂尖人才越來越多,那麼台灣政府和這些人會是什麼關係?我們有可能連稅都抽不到。

他提醒,這問題和教育相同,台灣的教育如果還是以培養「基層」,而非培養「菁英」為核心想法去落實,就容易出現問題。

「基層的人民永遠都多,他們可能不太 care 國際情勢趨勢的變化,政府要改變的『動能』就不夠。」無論是教育、醫療或者公民權皆是如此。

戴季全也同意,疫情讓民間各個產業都被逼得往前跳一步,但在政治領域,像是原有的公投就被直接延期至年底,「政府在對於推動網路投票或是透過數位工具來做身分認證的機制上,採取保守且迴避的態度。」

陳良基分享擔任科技部長時曾到訪英國的經驗,他指出,國外社會對於台灣在自由民主價值的投入與費心是非常敬佩的,「台灣的自由民主是能讓世界尊敬的也不可放棄,這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他同意,疫情有如作戰,而在作戰期間公民權的確會被限縮,「但這也是因為我們沒想到這場戰役會延長這麼久,原以為很快就會過去,所以就像是教育數位轉型一樣,就只是『做個樣子』等待一切回歸正常,這個心態要改變!」

陳良基說,無論是教育、醫療或者公民權的數位轉型,都需要再透過各種管道作社會教育,讓人民明白,我們可以透過數位轉型打更好的戰役,而台灣,不應該只有衛福部在打仗。

「我們應該善用這一波疫情帶來的衝擊積極改變,不要在各個方面過回老日子、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