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大型演唱會幾乎都一票難求,像 EXO、BTS 這種韓國天團如果來台開唱,演唱會門票都是秒殺等級,怎麼買都買不到,或者像「貨少難買」的 PS5 遊戲機,也是釋出後就搶購一空,這其實是因為很多票都被機器人搶走了。
限量品、門票秒殺?機器人搶走的
彭博社報導,近來許多品牌限量商品、表演門票經常在不到幾秒之間銷售一空,背後都是因為駭客透過 Cybersole、GaneshBot 或是 Kodai 這些自動購物程式,也就是所謂的機器人(bots),一次下單多個限量商品所造成的。
Jason Kent 是美國俄亥俄州一位數位監控人員,他負責監督客戶的銷售網站上是否出現異常的交易行為,他向彭博社表示,他經常在運動用品商場、Ebay 中看到賣家高價轉賣 Nike 限量鞋款,包括了 Nike SB Dunks、最新款 Yeezys 和 Air Jordans。
Kent 表示,這種駭客會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幾千筆交易,賺進數百萬美元,例如一雙要價 250 美元的 Yeezys,可能會在 Ebay 上賣到 600 美元。
機器人是怎麼一次大量搶購商品?
Kent 解釋,機器人會透過特殊的 ID 帳號,把每個剛上架的產品都自動加進購物車,並且使用預先填好的信用卡付款資訊直接結帳,機器人可以將這些流程縮短成數秒鐘,所以一旦限量商品、演唱會門票一開賣,就全數售罄。
♦ TO 推薦閱讀:反制駭客攻擊,資安新創 Illusive Networks 用「蜜罐技術」讓駭客上當
Kent 把這些用機器人的駭客團體叫做「cook groups」,他表示,同樣的時間內,一個 cook groups 的駭客可以搶到數百雙鞋子,但一般消費者可能只能買到一雙。他說道:「通常零售商應對每秒超過 6 萬的網站訪問次數已經很有壓力了,但在機器人的干擾下,網站流量又增加了兩倍,簡直是瘋了!」
如何防堵機器人搶貨?
為了防堵這些搶購機器人,Kent 與團隊除了使用自家的軟體阻擋這些機器人,他與團隊也會監控 Slack 和 Discord 的對話紀錄,並隨時注意客戶的品牌網站庫存狀況。
每當限量商品一開賣,Kent 他們自家的防護軟體就必須和 cook groups 的機器人對抗,確保消費者可以在網站上正常購物。
根據 CNET 報導,去年底 PS5 開賣時,美國電商沃爾瑪(Walmart) 共偵測到超過 2000 萬次的「機器人」搶購行為,為了讓真正的消費者買到商品,沃爾瑪透過內部專用的檢測系統,來防堵這些搶購機器人,並持續更新檢測能力。
沃爾瑪在 2020 年 11 月 25 日導入機器人防堵措施中,光是開賣前 30 分鐘就阻止超過 2000 萬次以上的搶購機器人,並且取消被系統認定是機器人搶購的訂單。
「機器人經濟」會影響電商銷售額嗎?
彭博社指出,專家擔心這種現象會進而衍生出一種「機器人經濟」,甚至會連帶牽動假期購物旺季的銷售數據,這些零售商還得考量供應鏈造成的缺貨問題。
市調公司 Cowen 在 2020 年 7 月統計,光是在北美地區,轉賣運動鞋的市場規模就高達 20 億美元,而且還再繼續增長中,因為 Nike 和 Adidas 這些大廠還是不斷推出限量鞋款,而機器人一次大量性的搶購,更壟斷了市場,進一步推升運動鞋的價錢。
全球最大的內容交付網路(CDN)服務供應商 Akamai Technologies 技術長 Patrick Sullivan 表示:「過去是音樂會門票、疫苗預約,現在就連最平凡的商品,這些駭客也都會用自動下單機器人來搶。」
他指出,使用自動下單機器人的現象已從運動鞋市場漸漸擴散到其他商品了,尤其在疫情期間,機器人的使用又更頻繁了。「現在只要是限量的東西,買家就會用機器人來搶。」
像去年很紅的 PS5,儘管已經上市一年了,仍然可以在交易平台 StockX 上看到有人以高於定價 300 美元的價錢販售,網站上還能買到臉書的 VR 頭盔 Oculus。
連假購物旺季將至,電商需評估機器人潛在風險!
尤其年底是許多大型假期的購物旺季,包括了台灣的雙 11、美國的聖誕節、感恩節等,機器人的活躍程度可能會更高,彭博社指出,光是在 10 月初,印度為期 5 日的排燈節購物季,就湧現不少購物機器人,在兩週內增加了 55% 以上,報導認為年底的歐美購物季應該也會出現同樣的狀況。
♦ TO 推薦閱讀:雙 11 讓業績訂單爆量,卻也爆出台灣電商面臨的兩大難題
經濟學教授 Budish 認為,廠商還得處理疫情造成的供應鏈短缺問題,這下子商品更少了,機器人出現的頻率就更高了。
調研公司 PerimeterX 和 Aberdeen 最新報告顯示,高達 80% 的電商營運成本會受到惡意機器人活動的負面影響。
Aberdeen 副總裁 Derek Brink 認為,在進入今年底的大型購物季節前,電商業者必須充分去評估、量化惡意機器人行為對網站和 App 的影響,因為這已關乎到零售業者的財務、業績狀況。
看來電商除了要在購物季來臨前備好庫存,還得防範自動下單機器人的出現,還給「真正」的消費者一個正常的消費環境。
參考資料:彭博社、The New Tork Times、SIW;CNET,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