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改變了世界,加速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應用的巨輪往前滾動的速度,引領疫後經濟一路朝著跨域創新整合的方向急馳而去,而 AI 與 IoT 的整合應用與創新服務,也在不知不覺當中深入你我日常生活,從防疫科技到精準健康,「跨界」不僅是產業新顯學,也將為人類未來10年生活帶來嶄新樣貌。
「2021 年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主題館之一的「未來科技館」,今年將展出跨域綜效,在科技部、中央研究院、教育部、衛生福利部的跨部會打造之下,今年設置「跨域整合」專區,匯集以往各自辦展或分散於展場各處的參展團隊,精選了多達 70件的跨域創新專案,內容涵蓋了防疫、醫療、AI製造和綠能等生活應用領域,將成為此次展會的吸睛亮點。
70 件創新專案,醫療相關之跨域應用最多元
在跨域整合專區中,逾 7 成 5 的科研專案來自臺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以及成功大學四校。過去壁壘分明的醫藥與科技領域,現因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逐漸打破產業藩籬。
針對癌症預防治療之相關議題向來都是各方研究的一大重點,若能早期發現、追蹤與精準治療癌症,對人類來說實為一大福音。台大多組就團隊分別運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3D 影像、大數據運算等科技,針對胰臟癌、肝癌、乳癌、肺腺癌、轉移性腦瘤等腫瘤,發展出偵測癌細胞的工具或成效追蹤等技術,以期達到精準癌症治療效果。
此外,臺大利用龐大的醫療數據庫搭配強大的機器學習模型,研發出「智慧急診即時決策支援系統」,未來將有機會能協助醫師累積傳承巨量經驗與知識,成為輔助醫師決策的最佳幫手。
清大團隊則持續展現與國內半導體大廠的產學合作成果,包括運用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於先進製程控制、異常偵測等智慧製造領域。
穿戴科技應用廣、「AI 動態老藥新用平台」為舊藥找出新突破
COVID-19 效應下,低(零)接觸的交流已成為重要模式,結合穿戴式科技正夯,科技部台灣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透過智慧型手錶來監測生理徵象,以建立急診醫護人員的過勞示警。
同樣是零接觸科技,臺北醫學大學團隊亦發展一套「階層式零接觸生理監測呼吸照護平台」,結合毫米波雷達偵測呼吸模式與連續性血氧記錄的方式,加上聊天機器人的病情回報系統,以及結合人工智慧的技術等數據,持續追蹤病情的起伏變化,以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效益。
新冠病毒(COVID-19)肆虐,世界急需新冠病毒的藥物開發,陽明交通大學團隊透過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方法建立 AI 動態老藥新用平台,已發現比瑞德西韋好數十倍(細胞實驗)的 FDA 舊藥,目前正規劃將此舊藥申請進入臨床,希望找出具臨床價值的口服藥物,無疑將是對抗病毒的一劑強心針。
新材料更好看,廢棄魚皮化身傷口修復良藥
廢棄魚皮也能具有修復組織的功效?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技轉成立之創甡生物科技公司,使用獨家技術自廢棄魚皮萃取出高純度第一型膠原蛋白,且成品純白無味顛覆想像,而強效保濕修護乳不僅能解決皮膚傷口問題,幫助皮膚保濕及修復作用,未來更可進一步應用於生科研究、生醫材料及醫美保養品等領域。


綠色能源與環境永續也是未來趨勢。目前全球空氣汙染風險日益提升,清華大學前瞻物質基礎與應用科學中心領先發現多種新穎二維材料,成功開發功耗極低的高效率氣體偵測器(Gas Sensor),未來透過高效能氣體偵測器,搭配快速發展的物聯網(IoT)科技,針對空氣品質進行早期監控,將可有效提升人類生活品質。
除了上述跨域整合專區,「未來科技館」亦設立六大展區聚焦精準健康、AIoT 與智慧應用、先進材料與綠能、電子光電、太空科技等前瞻科研成果;同時,強化國際創新應用的鏈結與交流,特地設置國際專區,邀請來自世界 12 國 34家國際創新應用廠商參加,希望將技術效益最大化,激發技術創新合作,創造跨界、跨域、跨境的新藍海商機。
展覽資訊
展出日期:2021.1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