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明日的太空大國!捷克如何從 0 開始打造太空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太空

從人類第一次上太空,距今正好經過 60 個年頭,而這場追尋,似乎才正開始拉開序幕。近年來,人們開始透過發射衛星讓網路服務無遠弗屆、嘗試前進火星尋找更多可能性。在下一個 10 年,甚至 60 年,我們會走向何方?

《2021未來科技館》太空科技趨勢論壇邀請到了捷克太空聯盟(Czech Space Alliance)的主席 Petr Bares,分享捷克太空產業培育政策,以及未來捷克在國際太空發展的可能性。在回望過去的同時,帶領著我們一同為台灣的「太空科技島」未來,畫下藍圖。

歐洲小國捷克如何打入國際太空發展核心?

捷克可說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國家,直到 90 年代初才正式獨立,國土面積約是台灣的兩倍大,人口數則是台灣的一半,與我們同處交通要道,是國際運輸的重要節點。

捷克於 2005 年加入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合作國計劃,而後更是前蘇聯集團中(Eastern Bloc)第一個以完整成員國身分加入 ESA 的國家。

在短短十幾年間,捷克在與 ESA 的合作中投注了大量資金,從 2005 年每年一百萬的預算一路翻倍至一年六千萬歐元的預算。其中,有近半的資金是著重於發展太空運輸,這也讓捷克得以深度參與亞利安 6 號運載火箭的發射計劃。

而在太空計劃上投注的資金,最終都回歸到了捷克本土產業,換言之,投資 ESA 就是投資自己。

♦ TO 推薦閱讀:低軌道衛星引爆全球商機,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在投入太空計畫的過程中,捷克得以開發更先進的技術,同時,因為 ESA 的支持,更大的團隊、更多的資金,都加速了技術發展的腳步;技術轉移則讓本地國民受益,也間接提升了捷克的國際競爭力。

ESA 創造國際良性競爭,追求共好未來

那麼,ESA 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呢?主要是透過「競標」提升各國的產業競爭力──成員國們會透過資金投入、技術展示等方式爭取各項計劃,如果成功了,便能獲得經費支持。而此同時,ESA 也會促進合作,並居中協調、提供支援。

另一方面,ESA 不斷協助成員國們進行技術轉移,將太空領域的技術應用其他產業之中;同時成立歐洲太空教育處(ESERO)等組織,培育太空人才,協助發展 STEM 領域的教育。

有趣的是,ESA 其實並不算是歐盟組織,反而更像是一個「社團」一般的存在,只要你願意投入,便可以參加,像是挪威、瑞士都是其中一員,連遠在大洋另一邊的加拿大也是合作國之一。

歐盟本身有沒有與太空相關的組織配置呢?有!那就是歐盟太空計劃(EUSPA),主要負責像是伽利略衛星系統等等內容。

雖然都是進行太空發展,ESA、EUSPA 兩者的發展重點卻不大一樣,ESA 重在「發展」技術、研發與發射衛星;EUSPA 則是在「營運」與維持已經發展出來的成果。

想要登入太空?教育、產業、國際關係缺一不可

那捷克是推動太空發展的呢?他們在交通運輸部下,設立太空活動委員會,主要由三個小委員會組成:外交部管轄「國際關係」、教育部負責「科學活動」、捷克太空聯盟注重「產業應用」。每隔五年,便會發表國家太空計畫,涵蓋以上三個面向,同時確立發展的優先順序,並評估相關預算。

TO 好文閱讀:【不只是朋友】看好台灣太空科技實力,捷克官員積極尋合作商機

其中,CSA 是個十分特別的存在,它基本上是個完全獨立於政府之外的商業合作組織,在 2006 年時由 4 個中小企業組成,後來逐漸擴大,並與義大利、希臘共同創立「sme4space」,為各國產業在太空領域發聲。

CSA 對內透過溝通、遊說,讓政府了解業界的立場與需求、協助起草太空計劃的產業內容;對外則持續與世界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CSA 的夥伴也可能成為客戶、客戶有時也會成為夥伴,現階段除了有 ESA、歐洲防衛署(EDA)等主要客戶,未來也期望打入台灣、泰國、新加坡等市場。

太空發展現佳績,期待與台合作

這段時間以來,捷克的太空發展能量有目共睹,像是衛星的滾動太陽能電池板便是其一,這不僅是個考驗資金與科技的專案,更會決定發射升空的是顆「衛星」、還是個「太空垃圾」。此外,他們也成功行銷了無人機搜查技術、衛星導航系統監測軟體等等內容。

近年來,捷克也不斷透過研討會、交流會談等方式了解台灣在太空產業的需求,同時期待未來進行深度合作的可能。今年 10 月 25 日,CSA 將與台灣太空產業發展協會(TSIDA)、國家太空中心、以及我國科技部長於布拉格進行會面,或許有望藉此機會簽下合作備忘錄。

台捷友好是否能讓我們的太空產業更上層樓?敬請期待未來的消息吧!

2021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TIE)-未來科技館展覽資訊:

10/15線上論壇重磅登場,請關注FUTEX粉絲頁: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