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20 年來,台灣 GDP 逐年成長,但薪資差距大一直是個實際存在的重要議題。雖然台灣科技產業收入高,但服務業相對「薪情偏低」。加上新冠疫情重擊,內需產業更是蒙上一片濃重的陰影。對此,政府推出振興五倍券,期望刺激民生產業與大眾消費,五倍券會帶來預期效益嗎?
在《TechOrange》2021 CONNECT 年度趨勢論壇中,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接受獨家專訪,結合他的總體經濟專業,為讀者解析台灣的 GDP 結構,以及近期上路的五倍券,能否刺激台灣的內需,進而帶動經濟平衡發展。
過去 20 年,台灣民間消費的 GDP 占比下跌 7%
拆解台灣 GDP 的組成,其實整體看漲的數字,並不一定代表社會全面繁榮。
一個國家的 GDP,是民間消費(C)、固定資本形成(I)、政府消費(G)、淨出口(X – M)等四項數值的總和。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在過去 20 年間,淨出口的 GDP 比重飆漲了 14 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海外貿易在 GDP 的重要性大幅成長。
然而民間消費占 GDP 的比重卻下滑了 7 %。民間消費下跌,代表內需產業的利潤降低,服務業起不來,導致台灣的所得分配惡化。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台灣的內需產業更是雪上加霜。

過去 20 年的台灣 GDP 結構變化。圖片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政府推出振興五倍券,能刺激民生經濟嗎?
隨著新冠疫情緩和,政府為了挽救內需,於九月推出振興五倍券,期望提振消費。但在推出之際,台灣朝野一片質疑聲浪:五倍券真能達到期待作用嗎?
王健全説:「五倍券有機會引發一些報復性消費,挽救內需經濟。」
以去年的三倍券為例,原先台灣消費衰退 5 %,但三倍券推出後,消費衰退的情況就得到緩解,變為衰退 1 %。因此他預估,五倍券預期提振台灣年度 GDP 約 0.3 % 到 0.4 %。
至於五倍券應該以現金、數位或是何種形式發放?王健全認為,重點不在於現金還是券,而是政府是否有溝通「消費是在創造工作機會」,藉此鼓勵中高所得者消費。
五倍券刺激內需的重點應該放在幫助旅行社、餐廳、飯店等業者先撐過這一波景氣寒冬。透過五倍券購買這些場所的預付折扣券,讓業者拿到資金;而政府是一個居中保險的角色,若這些企業倒閉,消費者也能拿到補償,降低消費者的心理障礙。

振興券的目標對象與預期效益。圖片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美國今年通膨率高,台灣狀況如何?
通膨一直都是民生消費一個關注的最大重點,世界景氣市場連動之下,近期美國通膨率高,6 月通膨年增率超過 5 %,創 2008 年來最大幅度,因此市場推測,美國可能會啟動升息循環。那是否會影響到台灣的通膨率與大眾消費?
攤開數據來看,台灣今年六月的通膨率約 1.8 %,屬於合理數值。王健全表示,台灣人之所以覺得物價一直漲,是因為日常消費用品大多漲價,而台灣人對這類商品的消費頻率高,因此對物價上漲很有感。
事實上,台灣人可能是「心理通膨率高」,而實際卻不然。原因出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價格一直在跌,但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頻率不高,所以對價格下跌無感。通常消費者物價指數看的是「一籃子」的商品,常消費的商品漲價,不常消費的商品跌價。
因此,因此台灣通膨沒有想像中高。但要注意的是,若美國啟動升息循環,台灣也必須升息,不然資金就會流到美國,不利產業發展。
總結而言,從去年的三倍券經驗來看,五倍券有望促進消費,挽救內需經濟,但需要鼓勵中高所得者消費,以促進資金流通,提升五倍券的振興效果,讓台灣內需產業度過景氣寒冬。另外,美國是否啟動升息,也是台灣需要關注的經濟資訊。
想要「振興」自己的薪水等級嗎?即刻訂閱 TechOrange 年度趨勢論壇 2021 CONNECT,加入創造高薪的前景行業!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3005398/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