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初,新冠疫情在短短幾個月內傳至全球近 190 個國家,引爆全球性的大疫情。全球政府、醫療與科研單位費盡心思,希望盡速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徵與傳播模式,以在最短時間內將疫情壓下。
數據分析是達成此目標的不二法門,但縱使全球已有大量的新冠相關數據,許多數據儲存於分散的資料庫中,難以被政府、醫療、科研單位採用,這影響了初期的防疫能力。另外,部分國家的基礎建設較缺乏,較難進行高階的數據分析與科學研究,形成防疫上的限制。
因此,全球科研單位強化與雲端系統商的合作,建置疫情研究與生醫資訊相關的雲端系統,並將數據上雲。雲端能集結全球的數據,並提供給各地的醫療單位研究,用於了解病毒、預測疫情與治療病患,提升防疫的效率。
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就與微軟 Azure 合作,運用雲端與 AI 的力量,幫助研究團隊優化大型數據集與運算工作的處理、儲存與分析,加速生醫研究,對抗疫作出貢獻。這也暗示技術民主在防疫上的角色。
技術民主降低科研門檻,提升防疫效能
在過去,專利、技術等是人們投入科技產業與研究領域的限制。而隨著網路發展,訊息傳播更為便利,加上雲端與平台的建置,讓各地的開發者可以交流資訊,加速技術發展;另外,消費者也獲得更多接觸高科技設備的機會,甚至參與開發,推動技術發展。而技術民主是指,透過降低取得技術的門檻,讓更多人參與研究與科技開發,也讓更多人享受科技帶來的好處。
在新冠疫情之下,更是突顯技術民主的重要性。為了抗疫,人類積極投入新冠病毒的研究,參與研究的單位愈多,找出解決方案的機會也愈大;另外,醫療院所具備愈進步的基礎設施,防疫的效能也愈高。
但不是所有的科研機構與醫療單位都有高性能的儀器,也不是所有國家的經濟都能支撐相關費用,而技術民主給予這些單位機會,讓他們可以取得數據與資訊,作為研究的素材與決策的依據,讓防疫效能升級,也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 TO 推薦閱讀:微軟的智慧醫療藍圖:以 COVID 為起點,加速實現醫療與市場數據共享願景
透過雲端促進資訊、技術共享,實現技術民主
要讓愈多人取得資訊與技術,就需要有適當的平台,而雲端就是關鍵技術之一。透過雲端,研究人員不需要建設基礎設施就能獲得技術,進行複雜的數據分析。雲端提升科學研究的效率,也讓科研單位保持彈性,避免被硬體的投資限制。
以微軟與 NIH 的合作為例,微軟加入 NIH 的 STRID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for Discovery, Experimentation, and Sustainability)計劃,透過提供雲端技術的方式,降低科學研究的成本與流程障礙,讓研究人員可以輕鬆查詢與管理研究數據,與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協作,加速生醫研究,並獲得最新的雲端與 AI 技術,提升研究的水準。
在 STRIDES 計劃中,研究人員使用了 8,300 萬小時的運算資源,分析雲端中超過 115 PB 的生醫數據,相當於 230 萬個文件櫃的文檔。這些數據,不僅是防疫上的寶貴資訊,也提供對抗癌症、心血管等疾病的重要洞見。
另外,微軟也在 2020 年底推出針對智慧醫療的雲端服務 Cloud for Healthcare,整合病患生理資訊、醫生問診情形、用藥狀況等訊息,協助醫師一條龍式完成約診、問診、處方、追蹤等流程,並透過串接健保系統、醫院數據的方式,致力解決醫療系統與數據來源之間的斷層問題。透過智慧醫療上雲,能加速遠距醫療的發展,讓更多偏遠地區的病患獲得醫療服務,強化抗疫能力。
♦ TO 推薦閱讀:如何用科技降低快樂缺氧風險?直擊智慧醫療的防疫應用
雲端在醫療的應用將持續成長,2025 年市場規模預計達 647 億美元
全球面臨疫情威脅,各國政府與科研單位皆投入防疫相關研究,期望提供適當的醫療服務,並找出最有效的方式防疫。而在科研單位的背後,是微軟等科技公司,藉由雲端、AI 等服務,讓醫學研究的速度加快,也降低研究的門檻,讓更多的人員與科學機構參與新冠疫情的研究,強化該地區的防疫效能。
這場疫情,加速雲端在醫療場域的應用。根據 Intrado GlobalNewswire 的資訊,醫療雲端運算的市場規模將從 2020 年的 281 億美元,成長到 2025 年的 647 億美元。大型醫療單位已逐漸將系統轉到雲端平台,小型研究組織也透過平台即服務的模式,從雲端取得數據與分析服務,提升研究的效能,加速對臨床資訊的分析,提供醫師更精準的資訊做決策,增強防疫能力。
透過雲端實現技術民主,得以打破技術門檻,讓世界各地皆能獲得高品質的數據與分析服務。防疫能力強化後,疫情就更有機會被壓制,讓大家回到疫情前的生活。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IX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