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設廠,但關於無塵室等基礎設施,市場消息指出,在美國的建設成本至少比台灣高上 5 倍。為了壓低成本,台積電採取「台灣製造,美國組裝」的建廠模式,堪稱是晶圓代工產業的建案中,全球首件甲地製造,乙地組裝的案例。
若「台灣製造美國組裝」成功,台積電可能會複製此模式到其他國家
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已經開始建設,計畫在 2024 年投產,每月生產 2 萬塊晶圓。然而根據市場消息,亞利桑那廠的無塵室與其他基礎設施的成本將高達 17 億美元,比台灣高了 5 倍以上。熟悉無塵室建設的產業人士指出,亞利桑那州的沙漠環境、不便的運輸條件與較高的勞動力成本都拉高了建廠成本。
因此,台積電採用台灣製造,接著再運到美國組裝的模式。雖然近期全球面臨航運危機,貨櫃難求,運輸成本至少高達 1.07 億美元,但台積電內部人士透露,台灣製造美國組裝的模式,成本仍然比直接在美國製造與組裝低了 20% 到 30%,預估節省 1.43 億美元的金額。
台積電估計,需要 4,000 到 5,000 個集裝箱,並計畫 10 月開始第一輪運輸,年底抵達建地並開始組裝。相關部件包含無塵室與 MEP(空調、電力、管線)、AAS(製程排氣系統)等。
除了美國,台積電也在評估日本與德國建廠的可能。若台灣製造,當地組裝的模式證明可行,台積電可能會複製此模式,在其他的國家設廠製造。
但也有投資人擔憂,台積電可能會過度擴張,並質疑毛利率保持在 50% 以上的長期能力。近日台積電傳出漲價消息,此能應對全球晶片供不應求的壓力,對毛利率維持 50% 以上也有幫助。
參考資料:經濟日報、芯智訊、TechTaiwan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