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產業是下一個新藍海。」隨著 SpaceX 的 Starlink 衛星網路逐漸成形,貝佐斯等人發起太空旅行,太空產業已經成為了現在最前沿、最受關注的新興行業之一。除了像 Starlink 提供全球消費者衛星網路的商業模式之外,另一種主要的商業模式就是「靠衛星賣數據」了。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衛星新創 Planet 就是透過衛星來販賣數據的例子,甚至還賣到即將要上市了,該公司目前估值達到 28 億美元,去(2020)年營收超過 1 億美元。
衛星公司 Planet:我們提供的是數據與軟體服務
Planet 在太空中營運著數百顆低成本的衛星,這些衛星每天都在捕捉整個地球陸地表面的圖像。該公司指出,事實上該公司提供的是「數據與軟體業務」,外媒 QUARTZ 形容,這表明了太空產業真正的前景並不是把遊客們帶到太空中旅遊,而是在太空中利用機器人來解決回家時遇到的塞車問題。
這句話的背後意義其實就是 Planet 的核心商業模式。Planet 每天從大約 200 顆衛星中生成 25TB 的數據,其中大多數是鞋盒大小的立方衛星(cubesats)並將衛星收集到的資料出售給各種客戶,從政府機構到農民,都是 Planet 販售數據的對象。
TO 好文推薦:台灣球型馬達搭 SpaceX 上太空,張量科技如何默默幹大事?
賣「數據」也能推訂閱制
迄今為止,Planet 已經發射了 462 顆衛星,其中大約有 21 衛星可以捕捉到 50 公分解析度的圖像,120 顆可以捕獲 3 公尺解析度的圖像,接著,Planet 將這些捕捉到的地球陸地圖像輸入到一個數據索引(data index)當中,讓 600 多位 Planet 客戶可以「搜尋地球」,有如地球圖像版的 Google。
TO 好文閱讀:立志成為太空版 Shopify ,衛星數據新創 SkyWatch 眼中的市場新機會在哪?
目前,Planet 提供數據圖像訂閱制服務,其中有 90% 客戶是選擇年度訂閱方案,Planet 的客戶分為 4 種:民用(24%)、農業(23%)、國防和情報(22%)以及測繪(17%)。
Planet CEO 兼聯合創始人 Will Marshall 將 Planet 形容成一間數據公司,而不是一家衛星公司,「我們向客戶出售數據,這就是他們獲得的價值。」Marshall 指出,該公司幾乎每天都在為地球的整個陸地拍照,可謂是一支「地球成像艦隊」。
Planet 有時還會公開一些重要的圖像以及數據,例如可以幫助救災人員應對森林野火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圖像,或者幫助科學家、環保團體監測氣候變遷、森林砍伐等環境問題,如本文的首圖便是 Planet 在官網公開的圖像,透過兩張不同日期拍攝的照片,讓人們得以了解冰川融化的速度是相當驚人的。
Marshall 認為,未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與政府訂定 ESG 目標,另一方面,也越來越往數位轉型邁進,那麼他們就會需要這些數據以為自家機構衡量標準並持續往目標邁進,因為「分析」將會成為這個全球趨勢的基礎,「你無法管理你無法衡量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