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Klarna

疫情帶起全球電商潮流,「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BNPL)的趨勢也悄悄在歐美金融科技圈( FinTech )竄升,這種新的小額貸款工具正在默默取代信用卡的作用,成為線上支付領域的後起之秀。

今天要介紹這家來自瑞典的行動支付公司 Klarna,正是讓「先買後付」(BNPL)發光發熱的一枚 FinTech 新星。

從瑞典白手起家,Klarna 如何踏上成為歐洲 FinTech 獨角獸的偉大旅程?

Klarna 成立於 2005 年,致力於要讓顧客和商品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於是想出一個將「先買後付」導入電商平台的方式。

創辦人賽巴斯汀(Sebastian Siemiatkowski),畢業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商學院,有超過 8 年以上銷售經驗,曾經是瑞典電商 Djuice Uppsala 的銷售主管,賽巴斯汀跟另外兩位創辦人成立 Klarna 時,被喻為是瑞典的電商革命。

在 2019 年一場訪談中,賽巴斯汀提到,當初成立 Klarna 的動機很簡單,純粹是因為大家都想要上網購物,但多數歐洲人不太願意辦信用卡,因為不希望自己的社會安全碼、重要個資等被銀行拿去使用,於是他和另外兩位夥伴:Victor Jacobsson、Niklas Adalberth 在斯德哥爾摩建立了 Klarna。

然而公司成立初期,三位創辦人就遇到第一個難關,因為 3 人都沒有任何程式技術背景,所以在 2005 年,他們就先把網站外包給一個只有五位員工的技術開發團隊。

然而雙方在外包合作案上出現誤會,賽巴斯汀三人認為,建立起網站雛型(Prototype)後,如果公司前景看好,那麼雙方有繼續合作的機會,但技術開發團隊以為只要把 Prototype 做好,不管前景好壞,他們都能擁有 Klarna 公司 37% 股權。

雙方在這件事上達不成共識,最後不歡而散。於是 Klarna 在 2006 到 2008 年間幾乎是在一個沒有 CTO 的情況下管理技術開發的,這也間接種下 Klarna 重視服務遠勝於產品的特色。

讓「先買後付」浪潮席捲全歐洲,Klarna 做對了什麼事情?

事實上,「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的支付方式,最早出現在 2009年,當時 PayPal 母公司 eBay收購 Bill Me Later(之後付錢給我)公司後,PayPal 率先推出了這項服務。不過一直到瑞典金融新創 Klarna 把 BNPL 導入電商支付系統中,BNPL 付款方式才真正成為趨勢。

Klarna 的其中一項先買後付服務,是四次無息分期付款的服務,消費者可以先拿到商品,再到系統中繳費,不需要在下單時立刻付錢。

為了讓用戶更快拿到商品,Klarna 主推無縫支付」(Seamless Check-out),整個交易過程是這樣的:

當合作的電商平台導入 Klarna 支付系統,用戶便能在電商平台上選擇用 Klarna 付款,這時收到訂單的 Klarna 會先幫買家付錢給電商賣家,讓用戶先拿到訂購的商品,覺得滿意後,再到 Klarna 系統上繳費。也就是說,消費者可以先享受、後付款;如果不滿意或是沒收到商品,也可以選擇退貨或取消交易。

這樣的方式對網路商家來說也有個好處,就是他們不再需要處理消費者各個不同家的信用卡、管理不同的支付系統、處理各種繁瑣的驗證過程,等於 Klarna 全權接管了這部分手續。

當用戶在 Klarna 繳費時,則可以選擇他們想要的支付方式,無論是想用信用卡還是其他本地化的支付方式,像台灣就可能用 LINE Pay,用戶也能選擇讓 Klarna 把專用收款單(invoice)寄給他們,再去用收款單繳費完成支付。

圖片來源:Twitter

這樣新興的支付方式,讓 Klarna 的「先買後付」模式席捲全歐洲網購市場,吸引了如貝萊德(BlackRock)、銀湖(Silver Lake)等巨型投資機構及企業注資,一舉成為歐洲估值最高的 FinTech 獨角獸!

從 Klarna 官方推特網站描述和廣告中都可以看到他們不斷強調:「我們讓購物過程變得很滑順」(We make shopping smoooth),由此看出 Klarna 堅持要消除網路商家以及買家網路購物的風險,捍衛消費者買東西的順暢度。

這種類似亞馬遜「一鍵購買」的服務瞄準的也是買家的衝動消費。據官方資料顯示,自從推出該項服務後,Klarna 平均為企業客戶增加 30% 訂單;2018 年它更促成 290 億美元的購買交易,比 2017 年成長逾 3 成。

自願承擔買賣雙方風險,Klarna 背後的關鍵科技力是什麼?

而這種 BNPL 的交易模式能成立,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 Klarna 自願承擔欺詐和買家拖欠貨款的所有風險。讓人不禁好奇 Klarna 擁有什麼黑科技,才不怕新用戶積欠款項、產生一堆壞帳。

Klarna 背後靠的是一套複雜的交易風險自動化分析的模組,它叫做Data Driven Financial Services ,透過機器學習搜集、分析大數據,包括用戶個人基本資料、歷史信用紀錄等,來評估用戶可以承受的債務水準,以確保壞帳率被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例如,某用戶的電子郵件很可疑,系統就會對該用戶做出更多身份驗證。

圖片來源:Klarna

這套系統還會從眾多交易資料中,不斷優化分析模組,保持判斷消費者違約率的精確度,來提高風險判斷的精準度,且維持在一秒鐘之內,利用有限的資訊做出交易風險的判斷。

Klarna 靠著這一風險判讀模型,在發源地北歐地區維持著僅有個位數的違約率,如今 Klarna 走出瑞典,進軍至美國、德國、荷蘭和奧地利,更陸續為個國家量身訂做適合的風險模型。

Klarna 先買後付(BNPL) 為什麼今年崛起,信用卡會順勢淘汰嗎?

去年一整年,全球疫情為了網購、電商業者刷新銷售紀錄外,也炒紅了先買後付(BNPL)的支付模式,Klarna 手機應用程式在 2020 年美國市場的 App 下載紀錄甚至超過了 Walmart 和亞馬遜,站上購物類 App 榜首。

在歐洲 BNPL 服務商類別中,Klarna 的下載量占了 64 %,遠勝於其他先買後付的金融支付工具。Business Insider 估計,到了 2021 年底,Klarna 將擁有 48.6% 的美國 BNPL 服務用戶。

Klarna app download

圖片來源:Klarna IR

近幾個月,Klarna 持續壯大版圖,先是和澳洲四大銀行之一的聯邦銀行(CBA)建立合作關係,還繼續拓展其電商夥伴陣容。目前旗下合作對象包含知名的 Nike、H&M、英國服飾品牌 ASOS,就連三星、IKEA、Spotify 和美國美妝品牌 Sephora 都是 Klarna 的合作店家,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5萬家零售商與 Klarna 合作。

2021 年 3 月,Klarna 透過股權融資籌得 10 億美元, 6 月時又獲得 6.93 億美元融資,光是在今年 7 月份,Klarna 就用這些資金收購了三家公司。目前公司估值已超過 310 億美元,為歐洲估值最高、全球估值第二的私有金融科技企業。

今年, 2021 年第一季,Klarna 在財報中指出,其全球商品交易量 (Global Merchandise Volume,GMV)為 189 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 99 億美元,其中光是今年 3 月就創下 69 億美元的單月最高紀錄。

隨著 Klarna 強勁的擴張,BNPL 概念正逐漸被傳統金融業接受,據說今年 10 月 Visa 和花旗也將陸續推出近似於 BNPL 的服務,跟上這波無卡也能買東西的 FinTech 趨勢。

看來 BNPL 正在逐漸改變金融科技的生態樣貌中。

最後再為大家同場加映 Klarna 的復古逗趣廣告。看看用 Klarna 付款究竟是可以多滑順。

延伸閱讀

支付產業聚焦 – 有了 Klarna,買家只有在貨到後滿意才需要付款!
不辦信用卡也能分期付款!解析歐美正夯的 FinTech 潮流:先買後付
Wise 勁敵來了!純網銀 Revolut 如何能獲得軟銀注資,躍身成為英國身價最高 FinTech

參考資料:EmarketerBusiness InsiderPan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