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廠供應鏈機會】若美《基建案》闖關不成,比爾蓋茲有可能轉投資亞洲綠能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過去一年來,美國、歐洲、中澳日等國紛紛為氣候變遷佈局,比爾蓋茲旗下專門投資「應對氣候變遷新技術」的風投基金 Breakthrough Energy 也將提供美國能源部 15 億美元,協助應對氣候變遷。

而值得台灣讀者注意的是,蓋茲提到,如果這一系列提案最終未通過,可能會將大筆投資轉移到歐洲和亞洲,此消息值得台廠供應鏈關注。近年來像是蘋果、微軟都不斷在要求旗下供應鏈能加入減碳計畫,台灣代工大廠如果不加緊腳步做環保,很有可能會被迫退出這些科技大咖供應鏈。(責任編輯:陳宜伶)

微軟創辦人比爾 · 蓋茲(Bill Gates)周四(12 日)表示,若國會通過為清潔能源技術提供資金的兩黨基礎建設計畫,他的氣候投資基金將挹注 15 億美元與美國政府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遷。

參議院通過的 1.2 兆美元基建案尚未在眾議院通過,該計畫將為能源部提供 250 億美元,投入有助綠能技術廣泛採用的計畫。這筆資金是基建案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投資的一部分。

蓋茲:投資減碳計畫,做環保還能幫助創造就業機會

蓋茲表示他旗下專注於綠能技術創新的 Breakthrough Energy 將在三年內向美國注資 15 億美元,專注於降低碳排放技術的投資,側重於零碳排放飛機燃料、長期能源儲存、綠色氫氣以及空氣碳捕捉 (Direct air capture)。

TO 編按:蓋茲專門投資「應對氣候變遷」新創技術的風投基金 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BEV),在今年特砸重金投資在綠氫。綠氫有當今綠能科技沒有的特性,被認為可以用來幫助重工業、大型運輸工具等最難減碳的行業,達成減排目標。

蓋茲周四發布聲明表示:「若基建案成功通過,這種合作不僅將使我們能走向更長遠的淨零碳排放之路,而且將為全國創造直接和長期就業機會。」

基建案若被擋下,比爾蓋茲下一步想轉投資歐亞地區

儘管基礎設施計畫似乎能在眾議院獲得兩黨足夠的贊成票,但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屢次強調,在參議院通過 3.5 兆美元的預算法案前,她不會展開基建法案的表決。如此國會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批准這兩項計畫。

然而,蓋茲表示,若基建案不能通過,他的基金會可能會將大型投資專案的資金轉移到歐洲和亞洲

TO 編按:據台電資料顯示,去年國內發電來源大宗為火力發電量(80.22%),再者為核能發電(12.70%)及再生能源發電(5.77%)。政府希望能在 2025 年提升能源自給率,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台灣除了耳熟能詳的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其實還有一項地熱發電尚待開發。

事實上,由蓋茲創立的 BEV 風投基金投資的瑞典地熱開發公司倍速羅得,第一個在亞洲的開發據點,就選在日本和台灣花蓮,而倍速羅德之所以會選在花蓮,就是因為看好台灣的深層地熱發電技術。

美國能源部長 Jennifer Granholm 表示,蓋茲的承諾表明,民間企業已準備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抗戰,到 2050 年實現零碳排放經濟。Granholm 說:「這些投資將開創新技術,使美國成為綠能經濟的全球領導者,為美國各地、各類工人創造高薪工作。」

TO 編按:比爾蓋茲長期關注能源,他旗下 BEV 已投入各種儲能、核能系統。蓋茲指出,這些氣候技術的關鍵是降低成本,並擴大規模,除非政府推動正確的政策,否則將永遠無法達成,而所謂正確的政策,正是基礎建設法案中的內容。

延伸閱讀

台灣想搭上能源轉型列車?先看德國如何做到綠能占比 40%
全球低碳經濟來襲,「不夠綠就別加入供應鏈!」
致力追求零碳排!亞馬遜的野心:當全球最環保的企業

(本文經合作夥伴 鉅亨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比爾蓋茲:若美基建案通過 將為綠能項目投資15億美元〉。首圖來源: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