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前讓 IBM 引以為傲的 AI 電腦系統「華生」現在去哪了?

【為什麼我們要編譯這篇文章】10 年前,IBM 引以為傲的 AI 醫療系統「華生」(Watson)問世,試圖要在醫療界當個稱職的 AI 醫生,但在 2018 年,卻有一份機密報告洩露 「華生」(Watson)的技術有待驗證,究竟當初名聲大噪的 Watson 去哪了?
(責任編輯:陳宜伶)

2011 年標誌著 IBM 創辦的 100 週年,當年他們推出一台名為「華生」(Watson)的電腦,在美國知名的益智搶答競賽《危險境地!》(Jeopardy!)中大展身手,與兩位節目史上最優秀的兩位人類玩家同台競爭,成功捕捉全美國電視觀眾的注意力。

華生最終不負眾望地贏得該場比賽,擊敗了人類,為野心勃勃的 IBM 抱走百萬美元獎金;從當時 IBM 的廣告詞也能瞥見 IBM 的野心:「我們正致力於探索更多 AI 應用範圍,醫療照護、金融、法律、研究學界都是華生未來的應用方向。」

接下來數年,IBM 投入好幾百萬美金,努力將華生電腦塑造成人類的得力數位助手,希望能將它投入到醫院、農場、辦公室、工廠等地方,並幫助人類洞見市場新商機、協助癌症治療、應付氣候變遷。

IBM 相信華生的應用潛能無可限量,自詡自家產品成為未來世界裡「新知識的探索之鑰」(the future of knowing),驅動人類與商業連續數年,甚或數十年的成長,一如大型電腦(mainframe computer)曾經締造的輝煌。

♦ TO 延伸閱讀:IBM Watson 爆出致命 Bug:開錯藥給病人,醫死人算誰的責任?

AI 系統華生的傳奇止步於當年「人機大戰搶答遊戲」

然而好景不常,華生電腦一戰成名那年,IBM 內部就已經有歧見出現,開發團隊的科學家之一,大衛法盧奇(David Ferrucci)就提醒公司,華生最初只是以「休閒遊戲」為等級設計,研發目的在於辨識文字規則,並盡可能預測出正確答案,而非成為某種全能性的答案箱,亦不足以應付商業世界的需求;認真計較起來,華生電腦當時甚至可能無法通過二年級程度的閱讀理解測驗

不過讓人意外地,這份意見並沒有獲得太多重視,法盧奇也於華生推出的第二年離開 IBM;然而十年後再回顧,法盧奇的謹慎小心顯得格外有理。

IBM 期待太高?事與願違的華生 AI 就此從市場淡出

後續發展非但沒有達到 IBM 的預期高度,而且明顯事與願違──華生電腦至今並未在任何產業中掀起變革性改變,甚至沒有為 IBM 創造任何獲利

與此同時,亞馬遜、微軟、谷歌接連在雲端運算與 AI 領域,取得產業領導地位,IBM 僅能勉力跟隨。前三間巨型企業的股價不斷翻倍,IBM 的表現卻比贏得人機大戰那年還差了 10%。

IBM 前 CEO 羅睿蘭(Virginia Rometty)曾把 Watson Health 稱為公司的「登月計畫」,形容華生電腦猶如登月計畫,將對醫療照護產業 (Healthcare)產生重大影響,她為此感到樂觀。

華生電腦 AI 醫療夢醒

然而 IBM 華生電腦在與多個醫療領域的合作夥伴共事後,卻發現科技跨足醫學界需克服的挑戰太多,IBM 技術人員在與北卡羅來納醫學院的癌症中心合作後,就因為基因數據的複雜性、混亂和差距感到沮喪。

該校癌症中心前負責人、現任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所長 Norman Sharpless 博士說:「我們以為會很容易,還互相討論了大約一年,但事實證明真的很難」。

經過幾番合作後,腫瘤學家最後認為華生 AI 電腦的強項只能運用在消化和閱讀上千篇醫學研究論文

IBM 高層相信 AI 於商業情境的應用尚屬早期,華生電腦未來還有龐大的成長空間。不過醫學專家卻認為,使用華生電腦還不夠靈活有用,且醫療中心用 AI 電腦不僅成本高昂,對 IBM 技術人員來說,要判讀用華生處理的癌症數據相當複雜困難

♦ TO 延伸閱讀:IBM 打造邊緣運算生態系統:加速整合 5G 應用、AI 與企業混合雲業務

IBM 華生電腦與 10 年前的宏大願景有所落差

目前在全世界 IBM 有 40,000 名採用華生電腦的客戶、橫跨 20 種產業類別;相較於四年前已成長了兩倍。

但是相異於 10 年前企圖成為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如今華生電腦的目標沒有當初 IBM 預想的那麼高,反而轉為產品定位,成為一套整合式的軟體工具,協助企業打造 AI 技術驅動的各種應用,主要目的是在會計、支付系統、技術性操作、行銷、客服等方面,精簡化其流程、自動化部分基礎任務

華生電腦今日的產品定位,已經演變成「幫助企業自動化各種瑣碎小事」,和十年前外界期許的「The Next Big Thing」有所落差。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企業客戶採用 AI 的腳步正不斷加速。

♦ TO 延伸閱讀:智慧醫療只是一場夢?繼 IBM 後,Google Health 也陷入危機

參考資料:The New York TimesTechWir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