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中心的自動化趨勢:導入機器人維護系統,讓員工遠端管理機房

data center

對技術人員來說,人類有許多無法解決的缺陷,像是會犯錯、會需要休息,也需要藉由調整薪水來鼓勵更高的生產力。

他們認為,機器人和自動化可以取代或增加員工目前所做的許多工作,不僅可以讓員工騰出時間去做其他工作,也能讓雇主減少聘僱的員工數量。

但人類與機器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相較於機器人更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儘管在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研究方面,人類投入了數十億美金資源來發展,但機器人終究無法像人類一樣處理多工任務,有足夠的臨場反應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變化,以及學習和持續改進的能力。

對於謹慎又保守的數據導向受眾來說,全心全意地接受新技術總是很棘手的,讓機械化系統在設施中鬆動的想法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停下來。

「許多數據中心人員和機器人專家預測,將更多機器人技術放入數據中心後,未來幾年將會顯著成長。」現任 Switch 數位轉型方案執行副總裁的 Bill Kleyman 在 2013 年如此寫道。

在 2013 年的那個時候,大家都覺得這樣的想法很有前景,期待往後機器人在相關領域上能夠大放異彩,而當時將機械臂運用於磁帶庫中也早已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 Kleyman 仍然預測離進入大爆發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

數據中心約 10 年前就已導入機器人,負責追蹤溫度等數據

早在 2013 年,數據中心機器人的典型案例之一是 IBM 被駭客入侵的 iRobot(類似於 Roomba 掃地機器人),它在數據中心周圍移動,追蹤溫度和其他數據。該專案被悄悄擱置,很可能是轉向從固定資產收集遙測數據。

兩年前,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嘗試了更野心的技術。SCOUT 是一個基於移動機器人的數據中心管理系統,它在伺服器機房周圍跟隨 NFC 標籤來檢查伺服器。

同樣基於 iRobot,該小型系統在韓國 KAIST iCubeCloud 數據中心巡邏,使用基於視覺的監控來查詢問題。一項後續研究承諾附加一個可以在伺服器上工作的機械手臂,但它從未發表,作者轉移到其他專案。

「伺服器機架已有 50 多年的歷史。」Zsolt Szabo 在 2016 年告訴 DCD。當時,網絡託管公司 PayPerHost 的執行長正在為數據中心推銷一個機械手臂。

次年,PayPerHost 被雲端公司 Intertune 收購。現在 Szabo 是一名自由 JavaScript 開發人員,而這個專案已經停了。

儘管有這些錯誤的開始,機器人已經悄悄地在數據中心內外找到了工作。

德國網路交換公司 DE-CIX 推出了一系列自動化「補丁機器人」,包括 Patchy McPatchbot、Sir Patchalot 和 Margaret Patcher。它們基於 XY 龍門架,可以在光纖配線架中定位插座,類似於傳統的接線板,然後將光纖電纜插入其中。

DE-CIX 執行長 Harald Summa 在公司完成數據中心遷移時說:「我們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所謂補丁機器人的網路交易所,該機器人經過預編程以獨立遷移客戶的連接。」

「這一方式類似於心臟直視手術,因為我們不得不在現場手術期間遷移客戶。」

Google、阿里巴巴數據中心導入機器人,自動更換硬碟

機器人正在一些超大規模數據中心中用於高度特定的任務。2018 年,Google 透露它正在推出硬碟破壞機器人——基本上是固定的工業機械手臂,可以拿起驅動器並將它們放入碎紙機,但無法小心地將它們從伺服器中移除。

阿里巴巴表示,一個更先進的系統正在其五個數據中心運行。阿里雲智能高級總監兼首席工程師 Wendy Zhao 告訴 DCD:「第二代天訊機器人是人工智慧驅動的,可以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工作,自動更換任何故障硬碟。」

「整個更換過程,包括自動檢測、故障磁盤定位、更換磁盤、充電,可以快速、順利地完成,4 分鐘即可更換磁盤。」

Google 希望在其數據中心部署更先進的系統,但對其設施造成的複雜性持謹慎態度。「就機器人技術而言,我們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更像是倉庫,大多數流程都需要機器人導航到特定位置來執行任務。」數據中心副總裁 Joe Kava 說。

「然而,即使機器人技術已經變得如此先進,數據中心的許多測試也比採用大規模機器人實施的其他行業複雜得多。」

競爭對手 Facebook 也在試驗機器人。2020 年,Facebook 擁有一個站點工程機器人團隊。自 2019 年以來,該團隊一直在設計「機器人解決方案,以實現 Facebook 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營運的自動化和規模化」。已知的項目包括在數據中心監控條件下移動的機器人——也許就像 IBM 的舊 Roomba hack。

Switch Sentry 能擔任保安,讓人遠端管理機房

Kleyman 的 Switch 還押注於機器人技術在數據中心發揮更大作用的未來。該公司開發了自己的機器人 Switch Sentry,本質上是一個 360 度鏡頭和輪子上的熱傳感器,可以充當保安。它可以自主行駛,但當發生事故時,人類會遠程接管。

該公司表示,它希望將機器人變成自己的業務線,將其提供給其他公司,儘管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任何公司這樣做。但它的建立,以及超大規模和其他數據中心公司的有限行動,是三個主要因素的結果:邊緣、新冠疫情和人工智慧的巨大進步。

「所以目前在美國,大約有 8,000 家私人保安公司和大約 18,000 個執法機構,」克萊曼解釋說。

「這代表了一個非常分散的市場,並對分散式和邊緣基礎設施構成了威脅。由於這些緊張的安全力量已經成為一個問題,我們已經研究了自動化。」

他說,隨著 Switch 與 FedEx 合作進入 Edge 部署,「物理機器人可以增強安全能力並降低人類的風險」,而不是依賴這些團體。「他們甚至可以像遠程作業員一樣,你可以開車到客戶的籠子裡,看看某樣東西,然後派人去那裡工作。」

事實上,Switch Sentry 機器人與 FedEx 自動送貨機器人有著很強的家族相似性,它使用的底盤和爬坡輪與 Segway 設計師 Dean Kamen 內置於 FedEx 系統中的非常相似。

許多數據中心營運商在部署人手之前已經使用遠程眼睛來檢查情況,特別是因為新冠疫情降低了人們外出的能力,並抑制了不必要的訪問。

馬克漢密爾頓負責在英國哈洛建立 NVIDIA 的超級電腦花王數據中心,但他從未見過它。「我們買了一個這樣的小型遠程機器人,它實際上有一個 NVIDIA Jetson GPU,裡面有 Arm 核心。它在兩個輪子上滾動,上面有一個平板電腦。」他告訴 DCD。

「這個系統橫跨半個地球,」漢密爾頓說。該公司最終安裝了自動開門,這樣機器人就可以暢通無阻地駛入通道。

數據中心自動化,設計就能更有彈性

改變劍橋 1 號數據中心的門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小步驟,但可以說是第一個為機器人設計數據中心,而不是為人類設計的數據中心。

「當數據中心不需要為人類設計時會發生什麼?」正常運行時間研究所的研究副總裁 Rhonda Ascierto 問道。

「當你取消這個要求,而你只有執行任務的機器人時,數據中心的形狀可能會改變。你可以在建築物之間安裝非常高的圓柱形數據中心,可能不需要氧氣,也可以在高溫下操作它們。」

很多這種潛力需要大幅改進機器人操作和理解世界的方式。Kava 說:「其中一些技術目前正在開發中,例如機器人導航、電腦視覺、運動規劃和設備工具,用於機器人將用於執行該操作的工具。這些技術在過去幾年中呈指數級發展, 」他補充說,承認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加快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的開發和測試,有些人希望在虛擬世界中對其進行模擬。「想像一下,你整天在你的機器人上工作,然後你在晚上建構軟體,然後當它建構時,你在模擬中運行 100,000 次測試,第二天進來並獲得統計數據,」Unity 的 AI 高級副總裁 Danny 蘭格說。

數據中心自動化的下一步?

隨著觀念的變化和技術的發展,數據中心自動化的下一步是什麼?

他的公司以開發同名的遊戲引擎而聞名,但現在相信模擬平台可以重新用於機器人等產業。

「我們是因應大眾的需求進入機器人領域的,」他說,「多年來,很多機器人開發人員都嘗試使用 Unity,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們所做的基本上是從頭開始,解決所有這些問題。」

「作為遊戲引擎,Unity 具有迪士尼物理功能,因此可以四處彈跳,而且很有趣。我們添加的是來自 NVIDIA 的物理引擎和用於關節的 API,基本上是機器人專家對常見機器人模型進行建模的常見需求。」

現在,該公司希望不僅可以幫助模擬機器人的數位孿生,還可以幫助模擬時間和不同場景對機器人的影響。「如果你想測試家用機器人,你現在可以生成機器人導航的數百萬種不同的家具佈局,」他說。「很多人說 3D 模型很重要。它實際上是 4D,因為它有一個序列。機器人不只是坐在那裡,它正在從一種狀態移動到另一種狀態。」

儘管如此,模擬只能讓你走得更遠,尤其是當機器人必須與不可預測的人類互動時,正如我們在長時間的自動駕駛汽車模擬和現實世界測試中看到的那樣,這些測試還沒有準備好迎接黃金時段。

機器人可能會傷到人與伺服器

在數據中心,與公共自動駕駛試驗相比,公司對機器人事故的公開程度可能更低。但它們發生了。在接受 Protocol 採訪時,前 Google 數據中心承包商 Shannon Wait 表示,該公司使用了一台自動化機器來幫助提升沈重的電池架,但幾週後,它不小心傷到同事。

「存在現實差距,」蘭格說。機器人的某些東西可能與您模擬的略有不同。我們試圖透過使用大量噪音和隨機化來縮小差距,以盡量減少差距,但它就在那裡。

隨著更多機器人解決方案的出現,數據中心營運商必須牢記這一點。它們可能提供一種方法來巡邏和管理遠程邊緣位置,在大流行中虛擬訪問設施,以及提升人類難以應付的重型設備。

在未來,它們可以允許在不考慮人的情況下徹底重新設計數據中心。

但它們本身也是一種風險,需要謹慎部署,以免壓傷人類、損壞伺服器。

「未來真的非常令人興奮,」克萊曼說。「放下你的恐懼和一些不確定性,知道採用自主和智慧系統將彌補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可能面臨的許多挑戰。」

但是,他補充說,「尋找這些以人為中心的解決方案,旨在增強人類支持我們關鍵基礎設施的能力。」

參考資料:Data Center Dynamics

延伸閱讀

• 電子化不等於環保!寄 Email、看 Netflix 都在增加你的「數位碳足跡」
• 精美網頁很汙染環境!這網站讓你一鍵查出你的網站有多傷害地球
• 減碳人人有責,研究發現:富豪的生活型態創造的碳排比一般人多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