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無人機送貨 5 年沒成果,高層頻出走被戲稱「老鼠逃離沉沒的船」

亞馬遜布局「無人機送貨」 5 年沒成果,這物流「最後一哩路」遇到什麼障礙?

2022 年 5 月 10 號更新:亞馬遜的無人機送貨計畫受到了安全問題的影響,墜機事故引發外界對於計畫適航性的質疑,且無人機送貨計畫也受到了相關技術性挑戰,亞馬遜距離完整無人機送貨願景,還有多少關卡要突破呢?

根據外媒 WIRED 報導,亞馬遜正關閉英國 Prime Air 的部分業務, 包含 100 多名員工被資遣、許多工作崗位也轉移到國外。Prime Air 是亞馬遜在 2016 年,於英國率先啟動「全球無人機送貨」實驗的團隊。

但月初 Prime Air  一位匿名員工表示,這是一個「組織混亂」、「內部分崩離析」,同時又「脫離現實」的專案團隊。不只一早就能看到員工在辦公桌前喝啤酒,專案的高層也對無人機技術一無所知,甚至現在離職員工要找代理人,還必須前往哥斯大黎加培訓新人。亞馬遜在物流「最後一哩路」布局 5 年究竟遇到什麼問題?

亞馬遜最早畫「無人機送貨」大餅,5 年後卻無聲無息?

2016 年 Prime Air 在英國盛大舉辦系列公關活動,不只亞馬遜高層聲稱,無人機送貨將在幾年內和大家見面,在後續的活動規劃上,亞馬遜更邀請當地學校參觀自家的無人機實驗室,還在劍橋開設了一個新的大辦公室,並發布了一系列的宣傳影片,在網路上獲得數百萬次的觀看。

另外,英國當地的監管機構也相當給力,在同一年內迅速批准無人機的測試,讓亞馬遜得以在英國打造理想的無人機飛行實驗基地。

不過,在這幾年內,不只參觀活動停止了,宣傳影片也從 YouTube 頻道上下架,過去舉辦的轟轟烈烈的公關活動也逐一取消,除了Jeff Wilke 這樣的高層,偶爾跳出來承諾無人機送貨將在「幾個月內」實現。

同時,儘管亞馬遜是最早對無人機表現出興趣的大公司之一,但近年在爭取美國監管部門批准的競爭中,亞馬遜反而被 Alphabet 旗下的 Wing 和 UPS 超越。

「老鼠逃離沉沒的船」團隊面臨高層流動頻繁困境

如今,在亞馬遜首次執行無人機試飛的五年後,Prime Air 正面臨數據分析團隊被裁員的窘境。儘管亞馬遜的發言人表示,Prime Air 團隊只是縮編並不會退出英國,但他也沒有具體說明未來的工作項目,甚至拒決確認過去在宣傳影片中出現的無人機送貨,是否能真的進行。

根據內部人士說明,Prime Air 團隊在 2019 年底,從初階員工到經理一直不斷有人員變動,甚至有員工表示,自己在一個月內經歷三個不同的經理。而且在這波的人事更動中,也包含許多資深經理,比如從專案成立之初就在職的 Tom Denlegh-Maxwell,也在 2019 年 12 月離職。讓其他人戲稱這種現像就如「老鼠逃離沉沒的船」。

不只人員變動頻繁,許多新任命的經理專長都是物流或倉儲營運管理,對無人機的技術性工作幾乎一無所知。有一前員工分享,在專案上遇到任何技術性的問題,他們也無法向經理求助。

無人機「落地最後 2 公尺」成為跨不過的最後一哩路

究竟 Prime Air  團隊在無人機送貨的執行上遇到什麼難題?內部的工程師表示,當其他無人機公司都是使用降落傘,將包裹從幾公尺高進行投放,亞馬遜則執著於想辦法讓無人機在人們的家門口降落,並從幾乎貼近地面的高度放下包裹。但是,想建立這樣一個系統,是相當大的工程和機器學習挑戰。

無人機公司 Matternet CEO Andreas Raptopoulos 表示,要讓無人機得以在人們家門口降落,會讓整體系統增加重量,亞馬遜的無人機也因此「增重」到 27 公斤,已經超過當局對小型無人機的門檻。而進入更高重量類別的無人機,也伴隨各種額外的規定,包括更高的安全要求,以避免與地面上的人進行碰撞。

「最難的便是讓無人機達成降落地面的最後兩公尺」,布里斯托爾機器人實驗室負責空中機器人的主管 Arthur Richards 表示,「儘管機器學習能做到的事情令人吃驚,但它出錯的地方也令人吃驚」。

但當 Prime Air 團隊努力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他們也遇到「豬隊友」扯後腿的情況,比如,他們被告知要避免讓無人機識別站在窗戶後面的人,但隨後又被更改需求。加上,該團隊想與總部聯繫,必須透過一位在美國的主管,而他只有每隔幾個月會來英國拜訪,並且沒有來由地要求增加工作量。

儘管現在亞馬遜跳出來救火,表示他們已經拿到美國的監管許可,將開始在美國進行新的無人機測試飛行。不過,英國也是早在 2016 年就獲得同樣的許可,但到現在仍沒有交付一個無人機送貨的團隊。

Raptopoulos 也證實,電商想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大規模達成無人機送貨的承諾似乎「不太可能」,但他認為有機會在 2027 或 2028 年完成。電商巨頭該如何補足這 5 年自動化物流的需求,或許寄望在地面上的「送貨機器人」才是真正能「落地」的項目。

參考資料:WIREDBusiness Insider

智慧物流別人怎麼做?

FedEx 送貨機器人登陸日本,台灣物流有辦法像 Amazon、阿里巴巴「零接觸」配送嗎?
【南韓版亞馬遜】全球「成長最威猛」電商 Coupang ,7 成南韓人住在它物流中心附近!
疫情下 momo、PChome 大爆單!從英國倉儲看台灣物流業轉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