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疫情著實地改變了我們的消費習慣,更帶動線上購物買氣、加速推動全球零售業的數位轉型,身為美國連鎖超市老字號的沃爾瑪(Walmart),在疫情期間就透過產業轉型,守住了全球第一大實體零售商的寶座,而最近為了迎戰對手亞馬遜,沃爾瑪還做出了一個不尋常的商業決策:它決定幫助競爭對手一起數位轉型。
數位化無所不在,沃爾瑪選擇賣起電商技術、跟對手一起進化
沃爾瑪於 7 月 28 日宣布,要開始為其他中小型零售業者提供其自主開發的「線上訂購、線下取貨」雲端技術,有了這個技術,這些零售業者只要點幾下滑鼠,就能快速把商品上架到沃爾瑪的網路商城 Marketplace,他們還能透過沃爾瑪 Marketplace 接觸到新客戶,並利用沃爾瑪在美國境內的物流,實現全美「兩天送貨」的服務。
沃爾瑪全球科技戰略和商業化副總裁 Anshu Bhardwaj 就表示,無論如何,這些小企業都會從市場上得到類似的服務。「數位化無處不在,沃爾瑪只能一起進化」他說道。
TO 推薦閱讀:台灣這麼多傳產隱形冠軍,亞馬遜全球開店如何當跨境電商神助攻?
為了降低接觸風險,「線上購買、線下取貨」的需求在疫情時期成長不少,甚至已經成為零售業的必備技能。《CNBC》援引 Adobe 數位經濟指數指出,2018 年 1 月美國零售商當中、僅有 7% 提供「線上訂購、線下門市取貨」的服務,到了 2021 年 6 月,這項數據已上升至 22%,顯見數位轉型迫在眉睫。
沃爾瑪執行長 John Furner 表示:「將我們的技術和能力商業化,不僅能幫助同業適應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同時還能持續為我們的消費者投資品牌價值。」
加速美國數位轉型,沃爾瑪、Adobe 攜手助零售商發展線上購物
而為了提供這套雲端技術,沃爾瑪也與知名軟體供應商 Adobe 建立商業合作夥伴關係,把沃爾瑪 Marketplace 平台,以及線上訂購、實體店取貨的技術,一同整合到 Adobe Commerce 平台,Adobe 將透過訂閱收費制的方式提供該雲端技術。

Adobe Commerce 是 Adobe 針對品牌企業和零售商家所推出的電子商務解決技術,2018 年 Adobe 收購了 Magento,並將 Magento Commerce Cloud 整合至 Adobe Experience Cloud, 讓中小型零售商可以透過 Adobe Experience Cloud 打造有高度互動感的購物網站,同時擴展其商務創新。
沃爾瑪技術長 Suresh Kumar 表示,Adobe 在電子商務的強大技術與沃爾瑪全方位的零售通路、客戶服務知識相結合後,將有助於改善各規模企業的客戶體驗和營運效率,進一步加速其他企業數位轉型。
沃爾瑪爲什麽要將電商技術賣給潛在競爭對手?
《Fortune》指出,沃爾瑪「幫競爭對手」的舉動看似違背常理,但這些競品畢竟規模較小,而且假以時日,他們也肯定會找其他供應商為他們支援相同的電商技術,既然這樣的話,沃爾瑪何不把這個錢賺起來呢?
而且這樣一來,這些中小型零售商的品牌內容,還能壯大沃爾瑪 Marketplace 平台中的商品種類,這也是沃爾瑪執行長 John Furner 長年來在茲念茲的首要任務。
Bhardwaj 透露,他們是在一年半前萌生出「把開發技術賣給其他零售商」的想法,這項新技術為沃爾瑪開啟了潛在的營收來源,不僅開創新客戶,還讓技術利潤化並回流到公司。
Walmart partners with Adobe to offer other businesses its technology https://t.co/EKEv8N7CGS pic.twitter.com/8BZel0IE4C
— Tonya Garcia (@tgarcianyc) July 28, 2021
沃爾瑪的勁敵亞馬遜,在疫情嚴峻期間賺飽飽,不僅電商平台銷售額瘋漲,公司的雲端計算系統 AWS 也因為遠端需求增加快速成長。面對這樣來勢洶洶的對手亞馬遜,沃爾瑪在後疫情時代更不能鬆懈。
雖然沃爾瑪多年來一直落後亞馬遜,但這家傳統零售巨頭並沒有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中落後宿敵。
2020年,沃爾瑪的美國電商銷售額增長 79%,超過 650 億美元,沃爾瑪全球技術戰略和商業化副總裁 Anshu Bhardwaj 表示,沃爾瑪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有 90% 的美國人居住在其門市據點 10 英里的範圍內。
儘管沃爾瑪電商業務的規模仍遠低於亞馬遜,但坐擁數千家可供顧客取貨的門市,讓沃爾瑪在「線上購買、線下取貨」這方面比亞馬遜更具優勢。而這一最新策略,也勢必會帶給沃爾瑪更多技術收入。
延伸閱讀
•全球「成長最威猛」的南韓亞馬遜 Coupang ,究竟是什麼來歷?
•全聯 1 秒能處理超過 4 箱貨物!一探你看不到的高科技物流廠
•Shopify 異軍突起,亞馬遜嚇組「秘密團隊」要抄經營模式
參考資料:Fortune、TechCrunch、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