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供應鏈與美國抗衡,中國將賭注押在第三代半導體上!

Semiconductor made in China

中國一直想在科技領域超越美國,然而中國面對一項根本性的挑戰,就是沒有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因此應對美國的封殺,中國幾乎無還手之力,中興、華為還受了重傷。幾十年來,半導體自給自足一直是中國的目標,但大多數的企業都失敗了,雖然有中芯等成較為功案例,但技術層面仍輸給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企業。

而中美科技戰反映中國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性,新冠疫情晶片短缺更加深中國政府的危機感。副總理劉鶴在五月表示,「(半導體)技術創新並不僅是為了成長,這是一個生存問題。」對此,中國傾國家之力打造半導體供應鏈,而根據外媒 Bloomberg 報導,劉鶴將賭注押在「第三代半導體」,將其定為中國半導體的主要發展項目。

第三代半導體是中國的主要發展項目

第三代半導體包含碳化矽和氮化鎵,是近年新興的半導體領域,而相較於其他半導體製造領域,中國在第三代半導體的落後程度較小,給中國追趕其他國家的機會。雖然許多國家也在研發第三代半導體,但花旗集團的經濟學家 Li-Gang Liu 認為,中國仍有機會透過走自己的路,而不是靠外國的技術來取得進步。

另外,中國的國內市場規模也是其發展半導體的優勢。中國計劃到 2025 年,在先進製程技術上投資 1.4 兆美元;而根據中國先進半導體產業創新聯盟的資料,這些技術會推動第三代半導體的需求。

TO 相關文章:
中國是全球最大晶片買家,但自主生產晶片數量創下新高

中國沒有國際級的半導體廠,競爭受限

但中國發展半導體供應鏈,仍有一些難題需要面對。

雖然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但 Brookings 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 Christopher Thomas 認為,中國海外市場規模大於國內市場,而在全球佔主導地位的晶片廠,比中國本土晶片廠更有優勢。另外,若地緣政治緊張,中國晶片公司在海外面臨的障礙也會增加,這給其他晶片公司強化競爭優勢的機會。

此外,中國政府砸錢支持半導體發展,但很多問題並無法靠錢解決。雖然有華虹集團與中芯國際等大型半導體公司誕生,但中國仍舊沒有類似台積電、三星等世界規模的半導體廠。以技術而言,中芯國際的製程技術可到 14 奈米,但仍遠遠落後台積電的 5 奈米。

中國半導體產業也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副總經理沈曉亮(音譯)表示,為了建立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中國急需半導體相關人才,但相較於半導體,理工人才更願意去軟體產業。預計到 2022 年,中國半導體會短缺約 25 萬個人才。

TO 相關文章:
張忠謀對「自建半導體供應鏈」提出警告,專家:台廠可組半導體聯盟因應

中國政府的投資扭曲半導體市場,影響企業競爭力

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已扭曲市場,影響企業的競爭力。許多地方利益集團會使用不切實際的專案來追求政府補貼。根據《華南早報》的數據,今年 1 到 5 月,大約有 15,700 家新的半導體公司註冊,是去年同期的 3 倍。但這類公司絕大多數無法兌現承諾,最終倒閉。

中國政府動員國家力量,要建立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但目前的成效並不彰。市場研究公司 Gartner 在上海的晶片分析師 Roger Sheng 表示,半導體是個相當市場化的產業,有很多要考量的因素,例如成本、效率,這些很難放到政府政策中。

除了中國,目前許多國家也在發展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以降低斷鏈的風險。但半導體是一項高度分工的成熟產業,張忠謀也在七月時警告,自建半導體供應鏈可能提升成本,導致技術進步放緩,不利於發展。然而若將政治、國安的因素考量進去,自建半導體供應鏈似乎又有其必要性。半導體供應鏈的建置,是各國政府與半導體廠的大難題。

延伸閱讀

• 中國是全球最大晶片買家,但自主生產晶片數量創下新高
• 張忠謀對「自建半導體供應鏈」提出警告,專家:台廠可組半導體聯盟因應
• 中國晶片國產趨勢確立,壓迫聯發科的中低階手機市場生存空間!

參考資料:BloombergGlobal Times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