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在 2015 年 Alphabet 成立之前,Google 早在 2013 年便瘋狂收購 8 家機器人新創 ,當時許多人譏 Google 不務正業,結果也證實他確實失敗了,後續在 2017 年透過出售與關閉機器人部門以縮減開銷。
如今 Alphabet 旗下 X 實驗室找來更多機器人領域人才,從母公司更擅長的「軟體」領域切入市場,有辦法繼 Waymo 後闖出名堂嗎?(責任編輯:何泰霖)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連繫出處
作者:量子位
Google 最神秘的 X 實驗室,最近又搞出大動作。
一家名為 Intrinsic 的機器人子公司,正式完成孵化,成為 Alphabet 一員,獨立發展。沒錯,Google 無人車——自動駕駛標杆 Waymo,也是從 X 實驗室出來的。
這一回,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將進軍的是工業機器人領域。
對,就是能上生產線組裝各種大小物件的那種機器人。
並且 Alphabet 一出手,照例是目標遠大:可不只是簡簡單單出個方案完事,而是要在軟體算法層面,把過去調教工業機器人所需的數百小時 coding 時間,壓縮到只需幾個小時的程度。
為何敢誇下這個海口?來看看背後坐鎮的團隊
機器人界諾貝爾獎(Engelberger Award)得主 Martin Haegele,機器人界大佬 Rainer Bischoff,機器人/模仿學習領域泰斗 Stefan Schaal……
Alphabet 全新子品牌 Intrinsic 如何切入機器人市場?
根據官方介紹, Intrinsic 更側重於工業機器人的軟體工具開發。
用 CEO Wendy Tan-White 的話說,就是「用軟體工具讓工業機器人更易於使用、成本更低、更靈活」。
雖然產品方面還沒有具體的消息透露,但從過去團隊在國際機器人與自動化論壇(ICRA) 上發表的一系列論文,可以一窺 Intrinsic 的研究方向。
比如在 2 小時內教會機械手臂插拔不同的電源插孔。
根據研究團隊發表在 ICRA 2021 上的論文《Learning Dense Rewards for Contact-Rich Manipulation Tasks》,Intrinsic 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能夠從機器人的圖像、觸覺等反饋中,提取密集獎勵函數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最大限度減少研究人員在設計強化學習獎勵函數時的工作量,來提升機器人學習多接觸操控任務的效率。
同樣,在開頭展示的機器人解決方案中,Intrinsic 也為之準備了一系列論文。從基礎的測試方案,到就算不確定零件類型和位置的情況下,也能自主裝配零件的方案,都已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在 Intrinsic 的核心技術團隊中,依然不乏華人面孔。

比如上圖中的連文昭博士,自 2019 年加入 X 實驗室擔任高級研究科學家後,就一直聚焦在工業機器人智慧製造項目上。
在 Intrinsic 的不少論文成果中,都能看到他的名字。
他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後於杜克大學取得統計學碩士學位,以及電子與電腦工程博士學位。
除了找來技術大佬之外, Intrinsic 子公司的成立,Alphabet 派出 Wendy Tan-White 擔任 CEO 。她是 Google 登月工廠(即 X 實驗室)的副總裁,也是知名科技投資人。

過去,她曾幫助開發 X 實驗室的另一個項目 Tidal—一項旨在透過機器感知來保護海洋的計劃。
Google 2013 年機器人夢失敗,Intrinsic 要來重建?
Google 要在機器人領域搞事情的想法,其實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事實上,作為 X 實驗室孵化的一個項目, Intrinsic 在成為獨立子公司之前,已經在內部發展了 5 年多的時間。
而且早在 2013 年, Google 就已經開始瘋狂「買買買」,短短半年就收購了 7 家機器人新創公司。
其中包括波士頓動力、日本雙足機器人 Schaft、機械手臂 Bot&Dolly。
不過多年來,機器人技術並未給 Google 帶來任何商業收入。因此到了 2017 年, Google 對外表現得多少有點「心灰意冷」,開始裁減機器人業務。
2017 年 6 月,Google 就將當初花了 30 億美元收購的波士頓動力賣給了軟銀。一年以後,又宣布關閉 Schaft 機器人部門。
至於為什麼是關閉而不是賣給別人——當然是賣不掉啊,當初談好的軟銀表示也不要。
不過從此次 Intrinsic 子公司的成立來看,Google 並非從機器人領域撤退,而是將精力從硬體轉向了自身更擅長的軟體工具方面。
Wendy Tan-White 就在部落格中介紹:
我們一直在測試使用自動感知、深度學習、強化學習、運動規劃、模擬仿真和力控制等技術的軟體。
另外,X 實驗室重振旗鼓的機器人項目不止 Intrinsic 這一個,還有 2019 年一經啟動就引起轟動的 Everyday Robot。
其目標是開發「通用學習機器人」。

這種帶輪子的機器人可以移動到加州山景城辦公室的垃圾站,利用電腦視覺和機械手臂對垃圾進行分類。(其分錯的可能性為 5%,但員工大約為 20% )。
目前,X 實驗室的官網上顯示 Everyday Robot 還未畢業,仍在開發中。
X 實驗室推出的風箏發電、氣球網路皆失敗收場,機器人軟體能成功嗎?
說到 X 實驗室 ,它現在有個更直接的名字——「登月工廠」。
創立於 2010 年,由 Google 創辦人布林親自領導。其目標是用新技術來解決世界上最棘手的一些問題,要對「這些問題產生 10 倍的影響,而不僅僅是 10% 的改變」,並致力於提前部署前沿技術,為 Google 找到新的成長機會。
儘管 Google 的其他部門主要由軟體工程師構成,但 X 實驗室卻有很多機器人專家和電氣工程師。他們來自微軟、諾基亞實驗室、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等知名大學或企業。
該實驗室從開發自動駕駛汽車開始。旗下的項目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畢業」,成為 Alphabet 的子公司。
比如 2016 年開始獨立、今年剛獲得 25 億美元融資的自動駕駛公司 Waymo。2018 年獨立的能源儲存公司 Malta……,截至目前已「畢業」了 10 多個項目,感興趣的可以在 X 實驗室的官網查看
對於這些項目來說,燒錢是免不了的,今年第一季度, Alphabet 就在這些 Other Bets 上虧損了 11.45 億美元。
燒不下去被迫關停的案例也不少,比如 Alphabet 去年關掉的風箏發電公司Makani,今年 2 月宣布停止的氣球網際網路項目 Loon。
所以 Intrinsic 會不會讓 Google 當年機器人夢「成功登月」,下一步還是要靠產品說話。
Wendy Tan-White 也表示,已經在汽車、電子和醫療保健領域尋求合作夥伴。而目前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招人。
你可能有興趣
•Google 科學家研發「多任務機器人」:1 天內適應新任務、成功率達 89%
•MIT 科學家把「菠菜」改造為半機器人!植物也能發 E-mail 給你了
•FedEx 送貨機器人登陸日本,台灣物流有辦法像 Amazon、阿里巴巴「零接觸」配送嗎?
參考資料:x.company、x.company medium 1、x.company medium 2、The Verge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谷歌又孵化出黑科技項目!押注工業機器人方向,上海交大校友參與〉。首圖來源:x.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