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iqsels
【為什麼我們要編譯這篇文章】疫情全球肆虐,許多商業、學校民生等活動都紛紛暫緩,唯有新創融資的資本市場在這波宅經濟中搖身成為黑天鵝。
在這波疫情下,東南亞逐漸要脫胎換骨,靠著數位科技翻身,不只新加坡叫車平台 Grab 有意赴美上市,連其對手 Gojek 也正要與 Tokopedia 合併為新公司「GoTo」。合併後他們將成為有高度互補性生態系的公司,兩家業務將遍及整個東南亞,包括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等。且服務範疇將涵蓋叫車、電商、外送等多種服務,並能夠與 Grab、蝦皮等當地乘車、電商巨頭同台競爭。(責任編輯:陳宜伶)
今年 4 月,東南亞最大線上叫車、美食外送平台 Grab 宣布與美國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SPAC 合併,以 396 億美元的估值於美國那斯達克(NASDAQ)上市,成為 SPAC 併購史上最大規模的交易。
TO 編按:值得持續觀察的是,SPAC 合併方式已成為華爾街熱門的投資工具,據 Crunchbase 的報導,今年截至 6 月 22 日為止,SPAC 上市總數為 298 間,籌資總額超過 970 億美元,儘管今年才過了一半,但 SPAC 就已經破了去年的 248 間上市紀錄。光是在亞洲,SPAC 就鎖定了 6 家在該地區有發展潛力的公司,2021 年到目前就籌集了 27 億美元(約台幣 775 億元)
在 Grab 上市後不久,6 月初,另一間東南亞知名線上叫車平台 Gojek 宣布與印尼電商 Tokopedia 合併組成「GoTo」,並尋求公開上市途徑。Gojek 與 Tokopedia 先後表示,此次合併將擴大原公司的生態系版圖,服務將涵蓋電商、叫車、外送等多樣業務。
從上述兩案可以見得,僅僅在 2 個月之內,東南亞地區名號最響亮的兩大新創公司—— Grab 和 ToGo 便相繼宣布了併購與上市計劃,有投資者認為,這對東南亞市場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也為該創業生態系建立起新的典範。
對此,Gojek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Kevin Aluwi 認為,現在應是東南亞新創企業起步的最佳時機,「我認為,現在就是東南亞科技創業的黃金時代(Golden age)。」他表示。
東南亞市場的創業機會在哪裡?
今年初,總部位於新加坡的 Cento Ventures 釋出一份報告,指出儘管過去一年半受全球疫情影響,東南亞地區的科技新創仍募得 33 筆、約 82 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包括 Grab、Bukalapak、Traveloka、Gojek 和 Go-Pay 等多筆家喻戶曉的鉅額投資案,募資金額幾乎與 2019 年同期無異。
然而,為什麼東南亞市場能在疫情狀況之下,仍維持其獨特的機會與優勢呢?透過《Tech in Asia Conference》於 2020 年底釋出的報告內容,可以略知一二。
物流、FinTech 和電商新創,為東南亞經濟注入強心針
首先,由於電商、FinTech、物流運輸等新興科技領域在過去 10 年間,對東南亞經濟發展提供了相當大的動力,扶植了相當多該領域垂直企業的成長,2010 年於印尼成立的 Gojek 就是其中一例。
Gojek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Kevin Aluwi 表示:「東南亞最大的機會在非正規的經濟行為,這可能與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體非常不同。」不可否認的,東南亞市場仍在成長:人們需要消費、支付、移動和運輸,這些重要的基礎設施透過科技得以快速落實,也為新創企業帶來無可取代的商機。
「直至今日,這些巨大的機會仍然存在,」Kevin Aluwi 提到,東南亞市場對於投資者、創業家而言都是新興市場,為企業提供了利用新型解決方案回應現有問題的機會,從無到有的市場,遠比百家爭鳴來得更有快速成長的潛力。
因此,在短短 10 年之間,除了與 Tokopedia 合併後企業估值超過 180 億美元的 Gojek 之外,東南亞地區在這段時間還孕育出 Grab、Sea Group、Bukalapak 和 Carousell 等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創業逾十年,Gojek 儼然成為印尼經濟動力來源之一
至於,這些獨角獸企業究竟如何在東南亞市場取得成功呢?
以創業逾十年的 Gojek 為例,該公司目前在「ToGo」的保護傘下,儼然成為印尼經濟的關鍵參與者,該集團於今年 (2021 年)6 月底時公開表示,過去兩個季度以來,ToGo 通過其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移動運輸服務已為印尼貢獻了 2% 的 GDP。
「這說明我們已經在印尼和東南亞其他地區建立起快速增長的平台,同時,我們對原於金字塔底端的數百萬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luwi 以「時間旅行」(Time travel)作為主攻東南亞市場的核心戰略,也就是透過向世界各地學習和汲取靈感、技術,再將服務構建在現正發展的東南亞市場中。
「我們在發展中經濟體看到的,是『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Aluwi 提到,東南亞地區延遲導入數位科技為新創公司帶來了更大的彈性,人們將直接跳過已開發國家過去原有的服務和習慣,直接導入更好、更新的技術——例如:網際網路、智慧型手機等。
2009 年創辦 Tokopedia 的 William Tanuwijaya 同樣採用「時空旅行」的概念,於發達經濟體中尋找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先例,如:淘寶、拼多多,並於印尼網際網路發展之際,成為電商先驅,才有機會發展為如今的領先地位。
後疫情時代,東南亞創業市場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2020 年,Covid-19 大流行顛覆了人們的生活、購物渠道和工作方式,這些變化很可能是永久性的,沒有人知道疫情最終發展將會如何。
東南亞知名科技媒體《Tech in Asia》於報導中提及,過去幾年,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強勁,許多國際參與者紛紛進場,過去一年即便受到疫情影響,也並未有資金退出的情況發生;然而,投資熱情很有可能遭疫情抑止,甚至有放緩、退出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東南亞地區正面臨著人力資本問題,雖然該地區人才濟濟,但實際上缺乏經驗——許多創業者都是第一次創業,鮮少人具有共同創辦或大型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這種經驗的缺乏容易在公司大規模擴張時為團隊帶來衝擊。
由上述現況可見,黃金時代後,未來的可能性仍屬未知,但東南亞市場的潛力已然成熟,許多人亦保持樂觀的態度。
「創業的誘惑,仍時刻吸引著人們,」Gojek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Kevin Aluwi 說,創業家應隨時謹惕,專注找到特定問題,並提供出色的解決方案。「同時,面對內外環境造成的成敗,創業家的毅力真的很重要。」他提到。
延伸閱讀
•疫情下數位轉型需求大爆發!iKala 程世嘉:盼以東南亞經驗協助台灣企業
•Grab 在台招募工程師!該給台灣薪資 or 新加坡薪資,網友吵翻天
•Grab 攜大咖夥伴化身「一站式超級 App」,預定飯店、電影票全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