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 月全台疫情升溫,許多人為避免群聚接觸,開始改以線上網購方式採買生鮮、日用品,但在後續配送時卻發現簽收包裹的過程,仍會需要共用紙筆,無法真正達到「零接觸」。
♦ TO 推薦閱讀:【網購收包裹真的零接觸?】新竹物流、黑貓、Lalamove 有哪些科技防疫措施?
除了在疫情下開始思考「零接觸」配送模式外,物流業長期以來人手不足的問題,以及零碳排的企業目標,讓各大物流業開始在倉儲作業過程之外,積極發展「送貨機器人」,試圖把商品送到客戶手中這最後一哩路也轉向「自動化」。
不過,與工廠相比,除了路況難以預測,包含紅綠燈、高低障礙物,流浪狗外,還有最大的問題:街道上的「人」,如此一來如何將工廠中的「人機協作」做進一步延伸,也是各大業者需考量的點。來看看目前推出送貨機器人的物流業者,發展到哪一階段,而這些送貨機器人有辦法在台灣做相關應用嗎?
♦ TO 推薦閱讀:【無人車送貨時代】搶外送員飯碗!英特爾、通用積極布局
FedEx 送貨機器人約小學生身高,能克服陡坡、爬樓梯
FedEx 早在 2019 年便於紐約亮相自家的自動送貨機器人 Roxo,不過當時馬上被紐約市長制止機器人在街上行走,市民也指出「送貨的包裹和顧客棄置的紙盒已經堵塞人行道,用機器人不會更便利」。
時隔 2 年,FedEx 在今年 7 月初將 Roxo 送上日本街道測試,也是首度進軍亞太地區。為何選日本?FedEx 回應,由於日本具備嚴謹的法規制度、適合測試並使用機器人技術的良好環境,因此選為 Roxo 進軍亞太地區的第一站。
不若美國街道寬敞,日本街道也像台灣有高低落差的人行道、電線杆,Roxo 有辦法克服嗎?從外型看到 Roxo 的 iBOT 電動輪椅底座,能夠通過崎嶇地形,以及穿越階梯和陡峭斜坡,甚至是未鋪路面的道路、路邊,以及階梯。它的傳感器能感知 360 度的周圍環境,並藉由人工智慧挑選出最安全的路徑。
克服了路面障礙, Roxo 如何與人互動?首先其高大的外型(約 147 cm,大概相當於國小五年級學童身高)可以很容易的被行人和道路使用者識別。同時配備行人安全科技、多顆鏡頭與 LiDAR,不僅能發出信號、燈光和螢幕顯示來清楚告知其行走路線,也能避免障礙、規劃安全路徑,以實現安全地運送小量貨物至客戶住家和企業的戶到戶送貨體驗。
♦ TO 推薦閱讀:疫情下 momo、PChome 大爆單!從英國倉儲看台灣物流業轉型契機
Amazon 送貨機器人曾在多種天氣下實測能成功送貨
Amazon 同樣也在 2019 年先後於美國華盛頓與加州試驗自駕送貨機器人 Scout,其實亞馬遜開發送貨機器人不令人意外,因為他們在倉儲物流中早已大量使用機器人作業,不過他們對 Scout 有一個重大期望,就是希望能讓亞馬遜 Prime 會員從 2 天收貨加快到 1 天就能收貨。
就外型來看,Scout 採 6 輪設計,機身為天空藍,側邊印有亞馬遜微笑標誌,高度約為 74 cm,儘管其顏色較顯眼,但其 6 輪設計,相較 FedEx Roxo 恐怕較無法適應高低落差大的街道,且在高度上恐怕讓汽車駕駛或低頭族容易忽略而撞到!
近期 Amazon 也宣布在芬蘭成立開發中心,專注 3D 軟體技術的研發,透過模擬現實生活情景的技術,提升 Scout 的送貨安全度。不過 Amazon 也強調,在 Covid 期間已於美國許多州測試 Scout 送貨,因此能確保在不同的天氣狀況下能正常使用,這點相信也是台灣需要特別注意的點。
♦ TO 推薦閱讀:【軟體創業】這位霸氣正妹不走矽谷「膨風」路線,靠務實作風打造物流新帝國 Shippo!
阿里巴巴送貨機器人能穿梭人潮,預測對向車行為
街道上擁有龐大車流與人流的中國,相信對送貨機器人的落地也是一大挑戰,過去中國已有多家電商巨頭布局送貨機器人,但不是安全性不足,就是因為天氣、路況意外自亂陣腳,而阿里巴巴在 2020 年推出的送貨機器人「小蠻驢」又是如何呢?
背後的技術團隊-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是這樣介紹的:只要充 4 度電就能跑 100 多公里,能穿梭人潮,預測對向車的行為,大腦應急反應速度是人類的 7 倍,每天最多能送 500 個快遞,即便在雷暴閃電、高溫雨雪以及車庫、隧道等極端環境均不影響其性能。
再來看其外型,高度約 145 cm 與 FedExRoxo 差不多高,搭配一前一後各 1 個雷達,加上 6 個攝影鏡頭組成的環視方案,以及毫米波雷達、慣導等感測器,跟無人駕駛汽車採用類似方案,使其能在複雜的末端場景中自如行駛、穩妥避障,順滑處理轉彎、急停、會車、倒車等情況,不過目前看起來尚未真正上路,也有待其未來實際的發展。
從上述三家送貨機器人的設計來看,其背後的技術與「自駕車」概念相似,實際情況也如阿里巴巴對小蠻驢的特色描述,需時時刻刻偵測周遭的人事物,尤其未來台灣如果想應用,可能面臨「人車爭道」的議論,這部分就必須如日本提前研議法規的設計,才有辦法讓送貨機器人進入台灣。不過,或許落地台灣最大的問題還是與輪椅族相同:需面臨高低不平的人行道吧!
參考資料:FedEx、New York Post、Dimensions 1、Wikipedia、Dimensions 2、CNBC、量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