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

首圖來源:皇冠


幾年前認識一位女企業家,她生産的女性産品相當不錯,每次有新款推出,她就會寄給我。

後來我不想用了,不太搭理她,而且我用微信小號加她,平常很少看小號,回信速度奇慢,她也不以為意,繼續寄産品給我。

我後來搬了幾次家,她寄來的東西都退了回去,可是四五年了, 她還是不離不棄地追著我要送我東西。

我直接告訴她我不想用了,她說,新款不一樣,特別好,一定要試試。於是,我感動了。我把新地址告訴她,並且用常用的微信加了她。

為什麽我會感動呢?因為,她身上有一股不屈不撓的毅力,而且面對「拒絕」的能力特別強,那麽我的問題是:「你有多少拒絕力?」

接受別人的拒絕

她因為不介意我的冷漠以對,繼續她想要做的事:送我東西,讓我肯定她的産品。最後她寄來的東西還真是不錯,讓我又喜愛上了。

接下來,她終於準備收穫自己四五年來努力耕耘的成果了。

她在一個平臺上開課,想要我用幾句話推薦。她也寄了其他名人給她推薦的話語給我看,其中也有我的朋友。

我真的佩服她,於是同意推薦了,為她寫了幾句內心有感而發的話,她道謝拿走就不再打擾我了。

她的成功真的就在於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麽,不受感情的綁架,也沒有面子問題。你不理我?沒關係,我繼續找你,繼續送你東西,不介意後續的結果。

反正也沒有損失,産品的成本也不是那麽高,當禮物送也送得起——最終,她得到了她想要的東西(我的幾個名人朋友顯然也為她的執著買單了)。

而我知道,很多人是沒有「被拒絕力」的。別人一個眼神、一個猶豫,玻璃心就受傷了,就不會再多問一句、更進一步。

這樣的人,就只能活在一個格局比較小的範圍裡,如果還有點才氣的話那還可以有點小成果,如果脾氣、面子都比能力和才華大的話,這個人最好不要有野心,否則他自己一生會鬱鬱寡歡以終。

我觀察我的朋友們也是如此。

很多人不介意你封鎖他或刪除他,發現的時候他就要求加回,沒有追問你為什麽,一點氣都沒有,只是找你有事。

這樣的人,反而會讓我愧疚覺得刪除人家不應該,所以他拜託我什麽事,我會格外用心幫忙。

但是有些人,你一旦刪除或拉黑他,他比你更狠地把你所有的通信方式都封鎖或刪除或拉黑,從來不問為什麽,只想報復。

如果是想繼續做朋友的話,其實可以好奇地探詢一下,別人為什麽刪除你。

如果不想做朋友,那當然無所謂。但是畢竟我是個有資源的人,多一個朋友總比沒有好,為什麽不進一步探討一下呢?也許可以讓彼此的心結都解開,而成為更親近的朋友。

所以,能夠有「被拒絕力」——接受別人拒絕你的能力,其實是快樂、成功的一大要素。

被拒絕,跟你本人沒關係

我就看過很多條件不好的男人,但是被拒絕力非常強,死皮賴臉地追一個女神,猜猜,最後怎麽樣?幾乎都會成功。

別人拒絕你,有的時候真的和你好不好、重要不重要沒有關係,只是當時的情況造成的而已,沒有你個人的原因。

我自己的被拒絕力也是不怎麽樣,所以也在修煉當中,學會理性地處理事情——不把「被拒絕」等同於「對方不尊重我,我丟了面子」,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次我邀請一個多年的朋友來我們平臺開課,他一直沒回覆我。我心裡就有氣,覺得你不來也可以回覆一下,怎麽這麽沒有禮貌呢?

後來我想,可能他的「拒絕力」(拒絕別人的能力,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比較差,不敢拒絕,所以就不回。

後來我有別的事情拜託他,就還是硬著頭皮跟他說,他就欣然同意幫忙。我嘟囔了一句:「上次發微信給你都不回。」他就說忙忘了。

其實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拒絕我,但是,給我的感覺反而更不好。

我們所謂的個人成長,其實更重要的是在待人接物的處事態度上成長,而不僅僅是「個人感覺」上的成長。

所以,「拒絕力」和「被拒絕力」同等重要。

我以前有一個朋友說他微信好友只有一百個,按照有情、有用、有趣來留人,這個人算是相當任性的了。

我基本上也不喜歡隨便加人微信,現在超過一千人的朋友圈都讓我有點吃不消。因此,我微信的個性簽名就是:勿隨意加我,沒事不聊天。

但是有很多朋友還是喜歡有一搭沒一搭地發微信給我,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不回好像不禮貌,回覆又耗費我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我開始讓助理幫我回,並且讓對方知道是助理回的,希望下次別發了。

有一次一個朋友問我一些事情,他平常就非常囉唆,動不動就發好多條五十秒以上的語音給我,我看了就怕。他實在是太空閒了吧?於是我說,我讓助理跟你說。

他就立刻有點不高興了,所以他的「被拒絕力」就比較弱,因此他的人際關係和個人成就都會比較受限。

學會拒絕別人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另一種能力——「拒絕別人的能力」,這也是很多人需要修煉的,很多人就是無法拒絕別人。

每次出去演講的時候,我都會碰到這樣的提問求助。我的方法很簡單,這也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

我以前有「回答問題強迫症」,每次看到微博的留言都會忍不住要回答,但是問題越來越多,而且很多都是重複的。

同時,有些人是根本沒有在成長的路上,連我的書也沒有看過,來你這裡隨口一問(比方說,有人問「我加班的時候很想回家怎麽辦?」),所以,其實是沒必要有問必答的。

但是,如果不回答這些問題,我心裡會難過,於是,我學會了觀察自己在不回答問題的時候,內在的羞愧(我明明可以幫他們的)、不捨(這些人好可憐),然後學會和這些感受同在,就可以放下手機,該做什麼做什麼去。

學會和自己的負面感受相處,而不被它驅使去做事,是成熟長大的第一步。

就像上面那位加班就想回家的同學,誰加班不想回家呢?但是大部分的人,都能夠忍得住那個想回家的衝動,然後把事情做好。

這位同學顯然心智尚未成熟,像個孩子一樣,無法涵容自己的情緒,所以會懊惱、焦慮地到微博上問我。

而前面我們說的,之所以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主要也是因為:無法和拒絕以後的羞愧感待在一起。

所以,我鼓勵那些無法拒絕別人的人,練習學會接受和「拒絕別人以後的感受」待在一起。

第一步,就是要去覺察、感受自己如果拒絕別人,會有什麽樣的感受。

第二步,就是準備好和這些不讓人舒服的感受待在一起。

第三步,別人又提要求的時候,給自己幾秒鐘的時間緩衝一下,知道自己開口說「不」以後,會有一股強烈的能量襲擊我們的身體,讓自己準備好接受衝擊。

這樣慢慢練習,你的拒絕力就會增強。

而被拒絕力,則是需要我們在被拒絕之後的痛苦中,先去覺察到身體的不舒服(體驗情緒),然而請頭腦出來做主:「他拒絕你不是你不夠好,或是不喜歡你。你到底想要從他那裡得到什麽?如果真的想要那樣東西,就再試一次。如果覺得不想要了,就好好和自己的感受相處,讓子彈飛一會兒。

一個真正愛自己、對自己好的人,一定不會害怕被拒絕和拒絕別人的,希望我們越來越能夠成為自己行為和感受的主人,而不會身不由己。

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張德芬帶你找回內在力量的「情緒療癒」之書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張德芬帶你找回內在力量的「情緒療癒」之書》,由 皇冠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