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已經有 1,000 萬輛電動汽車上路,且電動汽車的銷量佔全球汽車總銷量的 4.6%,這是無疑是交通電動化關鍵的一年。為了朝向汽車電動化,許多政府祭出政策與目標,開始補助購買電動車、廣設充電站等,台灣交通部也喊出要在 2040 年禁售燃油汽車,意即 2040 年我國將進入全面電動車時代。
但普及電動車後,第一個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大量退役的電池?」實際使用中,電池通常只有 4 到 6 年的壽命,且電池容量衰減到 80% 後,就不再適用於驅動汽車。國際能源署表示:世界目前有能力每年回收 180,000 公噸退役的電動車電池,可是 2019 年所有上路的電動汽車卻將產生 50 萬噸電池廢物。
電池回收的兩大難處:溯源不清、回收廠品質參差不齊
回收處理電池的思路很明確,且相關部門制定了許多相關政策與規範,可是在執行時卻主要有著兩大難處:「電池溯源不清楚」與「電池回收廠參差不齊」。
為了能有效管理電池,製造公司會在電池上編碼,不過這些編碼卻像是電池廠自己的內部管理系統、對於回收公司並沒什麼用處。回收公司掃瞄編碼後,卻無法取得電池資訊,因此每次拿到電池後就跟「賭博」般,回收商聽了賣方的報價,但卻無從得知電池的好壞。只有買回來後,在自己做完檢測才知道此批電池有多大價值。
另外,進入回收處理電池的廠商越來越多,品質就容易參差不齊。大部分的公司當然在渠道、技術等方面都符合國家標準。然而,其中也有規範和能力偏弱的公司,他們拆解及處理廢液的不專業,可能導致爆炸和環境污染的風險。雖然大家都懂要與品質佳的廠商合作,但事實上,在市場會壓低價格的才是勝利的一方。
微生物能回收鋰電池的金屬物質,而且碳足跡微小
近期在電池回收的研究中有了新的進展!在發展已久的採礦業中,有一項技術「生物濾化」能利用微生物,把有價值的金屬從礦物中提取出來。此項技術其實早被應用在清理和回收電子廢物中的材料,如:太陽能電池板,甚至是污水與鈾廢料。
英國考文垂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電動車電池中所有金屬均可使用生物濾化法進行回收,而所需的細菌只需在攝氏 36 度的培養箱中生長。由於其碳足跡小,與目前使用的傳統回收方法相比,它是一種更環保的替代品。可惜,目前的產業中所使用的回收方法已經行之有年,雖然涉及大量能源和有毒化學製品,但現實的行業沒辦法負擔得起創新的成本。
電動車電池仍處於起步階段,除了在製造、設計上精進外,應該也要將整個生命週期的循環納入研究,而不是事後才考慮。而政府除了有責任推動電動車的發展外,也應該在其生命循環中解決問題並投資更環保的替代品。
資料來源
《The Byte》、《The Conversation》、《IEA》、《產業價值鏈資訊平台》、《National Geographic》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建立鋰電池回收市場,得先克服兩大挑戰:化學特性、成本結構
百萬噸鋰電池即將報廢,電池回收產業面臨兩大難題
電動車報廢潮將近,產業界如何面對數百萬噸的「鋰電池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