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 中日韓廠商掐喉嚨〉。)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鴻海等台灣企業積極投入電動車產業,然而在鋰電池領域中,台廠能著墨的相對有限。目前鋰電池主要材料仍掌握在中國、日本、韓國廠商手上,而他們也積極在全球擴產,掌握材料源頭,並掌握電池製造與供應鏈。台灣若要在電池領域殺出一條路,勢必要握有關鍵技術與成本優勢,以打入電動車供應鏈。(責任編輯:郭家宏)
鴻海強攻電動車電池材料,不過電動車鋰電池主要材料仍掌握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廠商手上,且中國積極開拓關鍵礦源,日韓大廠在美國擴產,台廠急起直追,仍有一段距離。
鴻海鎖定磷酸鋰鐵電池,同步開發固態鋰電池
鴻海積極布局電動車關鍵零配件電池,藍圖已經浮現,主要鎖定磷酸鋰鐵電池、同步開發固態鋰電池,但不切入三元鋰電池;透過參與太陽能導電漿廠碩禾電材私募、並與榮炭合作,掌握磷酸鋰鐵電池正極和負極關鍵材料;鴻海集團也預估,2024 年固態鋰電池可進入量產階段。
♦ TO 推薦閱讀:【快訊】鴻海電動車登場!三款全新電動車最低價不超過百萬元
觀察全球電動車動力電池主要供應商,以中國、韓國和日本廠商為主,包括中國寧德時代、韓國 LG Chem、日本松下(Panasonic)、韓國 SK Innovation、韓國三星 SDI 等。其他中國廠商包括比亞迪、孚能科技、億緯鋰能等。
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多由中國、日本和韓國廠商掌握
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包括正極(Cathode)、負極(Anode)、隔離膜(Separator)以及電解液(Electrolyte)等,其中正極材料成本占比達 30% 至 40%,正極和負極材料合計占比高達 6 成。
法人指出,目前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大部分掌握在中國、日本和韓國廠商手上。例如中國電動車電池正極材料市場出貨比重 38%、裝機量占比達到 58.6% 的三元材料,其中前驅體產品掌握在中國 5 大廠商手上,合計市占率達到 58%;三元正極材料前 5 大中國廠商市占率也超過 52%。
韓國 LG Chem 在中國南京電池廠材料由中國廠商提供,不過海外廠區以自己供應為主。
在電動車電池隔離膜部分,法人指出也以中國、日本和韓國廠商為主,中國廠商包括恩捷、星源材質、中材科技 3 大廠,估今年合計出貨接近主要日韓廠商一倍;日韓廠商包括日本旭化成、日本東麗、韓國 SKI、日本住友、日本宇部、日本 W-SCOPE 等。其中韓國 SKI 去年第 4 季在中國常州工廠投產,今年第 3 季波蘭工廠新增產能;SKI 鋰電池隔離膜主要配套自身電池廠或供給旗下合資廠。
♦ TO 推薦閱讀:短短一年做出三款電動車,鴻海怎麼辦到的?
中國、日本和韓國電動車電池廠積極在全球擴產
中國、日本和韓國電動車電池廠積極在全球擴產,尤其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推動境內轉包供應鏈,帶動韓國電池廠集中在美國擴產。
法人指出,例如韓國 LG Chem、SKI、三星 SDI 等,已經或計畫在美國投資建廠;韓國電池廠並透過與美國車廠合資方式綁定客戶,例如 LG Chem 與通用汽車(GM)、SKI 與福特(Ford)等設立合資公司。另外日本松下電池在美國產能也正擴建中。
♦ TO 推薦閱讀:想讓電動車普及,「正極材料」是提升鋰電池能量密度的關鍵!
中國則積極開拓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礦源。外媒日前報導,中國企業鎖定西非剛果的大量鈷供應,確保中國電動車電池的生產無虞;全球超過 60% 的鈷產量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中國企業已控制剛果約 40% 的鈷產量。
法人指出,鈷正是電動乘用車三元鋰電池關鍵材料,鈷礦資源貧乏是三元鋰電池關鍵缺點。
電動車應用也帶動新一代鈉離子電池浮出檯面,中國寧德時代透露 7 月將發布鈉電池,不過法人表示,鈉電池技術和供應鏈仍需持續進步、規模化、以及降低成本,鈉電池還處於早期階段。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 中日韓廠商掐喉嚨〉。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