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Professor Brand

「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白晝將盡,就算年老也要燃燒咆嘯;怒吼,怒吼抗拒天光沒滅。」—《星際效應》布蘭德教授,引自威爾士詩人狄倫‧湯瑪斯。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要去太空旅行的消息,幾乎攻佔了全球媒體版面,有人笑說,他這回贏了馬斯克(Elon Musk)一局。

是怎樣的魅力,讓這兩位億萬富翁展開這場太空競賽?除了探索浩瀚宇宙、找尋地球以外居住地,此類關乎全人類生存的雄偉目標之外, 最迷人的就屬太空產業即將在未來創造的價值。

目前貝佐斯與馬斯克在爭奪的是「低軌道衛星」(Low-Earth Orbit,LEO)商機,馬斯克 SpaceX 的「星鏈計畫」(Starlink)便計畫透過發射大量低軌衛星在全球建立衛星通訊網路,最快在今年 8 月就可望覆蓋全球,Starlink 已然拉開了「低軌衛星」商業競爭序幕。

台灣太空產業界不可錯過的新星

以 SpaceX 為首,新的太空時代有了全新商機,台灣憑藉著優良代工體質,已有不少廠商成功打入國際太空供應鏈。

除此之外,有一群新創業者也正在新太空時代展露頭角,他們還擁有與過去台灣業者相當不同的思維, 不再只屈於作為零組件的供應商,而是提供整套系統或解決方案。

其中,最獲關注的是「張量科技」以及「創未來科技」這兩家新創業者。

張量科技的王牌產品「球型馬達」在今年 6 月與 SpaceX 合作夥伴、波蘭衛星商 SatRevolution 一同搭著 SpaceX 發射火箭上太空進行驗證,這項全世界絕無僅有的秘密武器, 可望省下微型衛星 20% 的重量與體積 ,大幅降低發射成本,有望改變現在的太空產業結構。

【專訪】「要打就打最強 boss!」台灣球型馬達搭 SpaceX 上太空,張量科技如何默默幹大事?

另一家新創業者「創未來科技」,則透過超薄型陣列雷達與衛星通訊系統兩大主要產品於航太及軍事領域嶄露頭角,更在公司成立 150 天內就拿下台灣國家太空中心的訂單,進入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劃。

除了在天空上飛的太空衛星,創未來科技還看到了太空下的商機,正瞄準車聯網基礎建設商機逐步布局。

【專訪】台灣新創飛上外太空!成立僅 3 年,創未來科技憑什麼殺入最前沿產業?

半導體是台灣太空產業優勢,但製造衛星速度還要加快!

面對即將爆發的低軌衛星潮,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施柏榮指出,台灣有無能力做衛星的專業代工仍是一個問題,「台灣在製造衛星的速度,還需要加快」。另一方面,施柏榮認為,台灣並不一定要「放棄代工」,因為我們在半導體上具有一定優勢。

目前衛星產業中所使用的晶片,由於有高頻、高功率特性,使用的是第三代半導體,第三代半導體的成本目前仍是第一、二代的 70-100 倍,而台廠有能力壓低第三代半導體裸晶成本。

「無論是從材料或製程方面來看,台灣都具有足夠多的優勢,這優勢可以協助台灣在衛星製造領域,尤其是上游元件製造上取得一定發言權。」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曾巧靈則指出,就目前台灣發展太空商機的現況來說,「地面設備代工」是較有優勢的,也已經有許多台灣業者打入國際供應鏈,例如台揚、啟碁等業者。

同時她也看好未來福衛七號或即將發射的衛星在拍攝技術、資料品質上的大幅提升,這些衛星拍攝下來的遙測資料亦有開放商用的可能性,未來可應用於農業、交通等領域。

除了經濟效益之外,曾巧靈認為,由於衛星牽涉到制空權與軍事武力發展,因此以「國防」角度來看,也是台灣必須發展太空產業的理由。

「我們選擇登月」:為什麼台灣要發展太空產業?

美國總統甘迺迪曾在 1962 年於萊斯大學發表知名演說《我們選擇登月》(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這場演說意在讓美國人民支持阿波羅計畫,動員所有美國國民將人類送上月球。

「我們選擇登月。 我們選擇登月……我們選擇在這個十年登上月球,並完成其他的事, 不是因為它們很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很困難,也是因為這個目標可以統籌和測試我們最為頂尖的技術和力量 ,也是因為這個挑戰是我們樂於接受的,是我們不願推遲的,是我們志在必得的,其他的挑戰也是如此。」

回到台灣,為什麼我們要發展太空產業?一方面,是為了即將爆發的未來商機。另一方面,正如甘迺迪總統所說, 太空至今仍是最為前沿的產業,需要最頂尖的技術與力量,對工程人而言可以證明自己的技術,是最高的「工程殿堂」,就像即使馬斯克的火箭不斷爆炸,他仍然沒有放棄。對國家而言,則是國力的展現

事實上,中國與美國已展開新一輪的新太空競賽,前者不但在 2019 年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背面降落探測器的國家。

今年 5 月,中國又成為僅次於美國,第二個在火星上登陸火星探測車的國家,而 NASA 局長在 6 月出席國會質詢時,則表態支持《沃爾夫條款》永久化,以利美國與中國競爭。

延伸閱讀:中國壯大太空實力,NASA 支持永久排除中國於國際太空站外

對台灣而言,中美兩國一路從貿易戰走到科技戰,就連新一輪的太空競賽也即將展開,而因為一場 COVID-19 疫情,更讓全球看見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巨大優勢,就連美國也警醒並致力於「去台積電化」,試圖分散供應鏈風險。

台灣,不能只有台積電。 我們能再造出下一個護國神山嗎?台灣能從矽島,變身為「太空島」嗎?《TechOrange》太空專題,將帶讀者一同找尋答案。

—《TO》【台灣,太空之島】專題—

①「要打就打最強 boss!」台灣球型馬達搭 SpaceX 上太空,張量科技如何默默幹大事?

② 創立 150 天拿下太空中心訂單!創未來科技憑什麼殺入最前沿產業?

③ 台灣最不能輸的韓國:政府帶頭,南韓民間企業投入太空科技!未來十年發射 2000 顆低軌衛星

④ 為什麼選擇上太空?在全新太空時代,台灣重大發展機會來了!

⑤ 【新太空時代的新商機】立志成為太空版 Shopify ,衛星數據新創 SkyWatch 眼中的市場新機會在哪?

⑥ 番外篇:在月球上打造 4G 網路!Nokia 旗下「貝爾實驗室」有多強?他們在 1960 年代就曾制霸宇宙

⑦ 番外篇:中國壯大太空實力,NASA 支持永久排除中國於國際太空站外

最後,太空產業即將在未來創造的價值,當然不只有「商機」。NASA 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 program)將在 21 世紀讓人類重返月球,這次,人類要留在月球上。

遠古時期,人類便有仰望星空的習慣,在科技飛快進步的這一世紀,我們更要從能源終將耗盡的地球,為下一世代人類鋪好前進外太空的道路,也許進駐月球,也許登陸火星。

縱使白晝將盡,人類也要怒吼,抗拒天光沒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