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編譯這篇文章】疫情帶來的新常態生活,你適應了嗎?
三級警戒四度延長,在家工作的日子又硬生生多了兩個禮拜,有些人開始發現自己的工作效率漸漸降低、在家工作簡直沒有下班生活,不過也有些人越來越能掌握在家工作的節奏、享受不用通勤的自由時光,甚至越來越多的公司行號正考慮疫後仍採彈性地點上班!
既然遠距工作已成趨勢,在能回到辦公室上班前,就先和我們一起透過 Google 東南亞區負責人 Stephanie Davis 及遠距工作模範生「荷蘭」的例子,掌握遠距工作的決勝秘訣!(責任編輯:許雅琦)
自新冠疫情爆發至今,不少企業與用人單位開始規劃全面遠距辦公、或雙軌實施遠距與實體辦公,但無論是管理階層或是一般員工,一定都曾納悶過:在非辦公室的地方工作,到底該怎麼維持效率和產出呢?
其實,遠距辦公這件事情,可以從不少海外派駐、移工身上找到許多善用時間的「好方法」!
現居新加坡 Google 東南亞區的負責人 Stephanie Davis,目前共掌管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 5 個東南亞國家的 Google 相關業務。自疫情爆發前,Davis 每週即有將近 40 個小時的線上會議,但實際進辦公室的時間卻僅有 2 天,其餘時間都在家中兼顧運動、家庭、生活以及工作,她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呢?
1. 在家工作要先有好桌子、好椅子!然後,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吧!
對於遠距、自由工作者這類人來說,每天有大量的時間待在電腦、書桌前,長時間久坐容易造成脖子、手腕、甚至脊椎關節等問題。此時一個好的坐椅和桌子便是居家、室內辦公首要。
安排好硬體設備,接下來最令許多人頭痛的莫過於「時間分配」的議題,Davis 每日以「半小時」、「一小時」為單位劃分她的行程,像是每天早上 7 點到 7 點半冥想、7 點半到 8 點吃早餐、8 點到 9 點瀏覽並回覆信箱中的信件等。
以半小時為一單位計,除了時間劃分上更容易之外,也便於掌握自己時間及行程。
2. 保持生活與工作的絕佳平衡,缺一不可
每週約有 40 個小時執掌許多線上會議的 Davis,私下生活仍打理得相當有條有理,扣除每日平均上班時間的 8.5 至 10 個小時,其餘時間她皆分配於家庭、運動、睡前閱讀等。更因為 Davis 同等重視生活與工作,不希望因為龐大的工作量就忘記怎麼生活、浪費東南亞的美好自然風光,有一段時間她甚至就住在船上,一邊輕鬆享受生活、一邊高效率完成工作。
住在船上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或許難了一點,但 Davis 更多生活中的細節如明確規劃冥想和作瑜珈、不因工作繁忙就忘記這些興趣和嗜好,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方向。相信仍有不少人因工作犧牲了個人生活,或是下班後就懶在床上、沙發上,如此看似「享受」的獨處時間,或許其實難以真正達到放鬆效果,而只是讓時間白白流逝罷了。
因此,規劃一日時間表時,切記要注意加入「休息」的時間區段或將「興趣」納入安排,還有更多維持 work – life balance 的秘訣,大家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TO 傳送門:《在家上班會不知不覺「加班」?7 個提升工作效率,不干擾私生活的小撇步》
早在疫情爆發前,遠距工作就已經是荷蘭日常
當全世界都還在適應因疫情產生的遠距工作新常態時,荷蘭早在疫情爆發前,便早已將遠距工作模式融入日常生活中。
根據外媒報導指出,至少有將近 44% 的荷蘭人在家工作、疫情爆發前更有將近 14% 的比例,為全球之冠。之前 BBC 曾採訪荷蘭的一間公司 Auth0,該公司除了特別增加一筆預算,提供員工打造舒適的家庭工作環境及設備,即便沒有進公司工作也不會有人情上的壓力。
進一步細探其中緣由,發現到荷蘭企業與雇主間,除了有荷蘭政府頒布的「彈性工作法」作為保障員工自由選擇工作環境的權利外,荷蘭現今在大環境及職場文化上更趨向鼓勵員工自由選擇工作環境,而非整天坐在公司裡。
同時公司更會定期分派健康、安全顧問專家訪視關心員工,種種職場高信任度,來自於員工不影響自身工作的績效與成果為前提,以及公司、企業願意下放更多的選擇權。
參考資料
《INSIDER》、《聯合報》、《BBC》、《NL TIMES》;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