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班容易覺得腦霧?你必須幫大腦重建「常規」

三級警戒發布至今已將近一個月,這段期間許多人遠端工作。雖然在家上班可以省去通勤時間,但因為長期待在家,許多人開始出現體力下降、情緒低落、思考鈍化的狀況。但我們並不孤單,國外的人也經歷同樣的狀況,「難以清晰思考」(俗稱腦霧)被指出是疫情下常見的衰弱症狀。

Sabina Brennan 在《Beating Brain Fog》一書中寫道,腦霧是一系列症狀的集合,這些症狀導致精神與思維清晰度喪失。Brennan 表示,人在疫情中很容易腦霧,主要原因在於,生活改變讓人腦遵循的「模式」變得模糊不清。

在家上班打破常規,大腦必須花力氣適應新模式

Brennan 解釋,大腦是種高耗能的器官,會消耗體內約四分之一的營養物質,而大腦皮層負責高級思維,是耗能最多的部分。為了「節能」,大腦會遵行固定的模式運作,大腦皮層僅會在活動開始與結束時參與,而大腦的情感或邊緣部位則負責其餘的工作。

在疫情前,人們有 40% 的行為是習慣性的,這能節省腦力,讓大腦有效運作。舉例來說,早上的例行工作大多是習慣性的,直到進公司後,大腦皮層才會開始參與工作。

但自從在家工作後,這種常規就被打亂了,人腦必須適應新的模式,無法用以往的模式運作,這讓腦力快速消耗,難以做認知性的工作。此外,少了上下班時間的規範,人們起床、用餐等作息時間也變得較不規律,行為模式不穩定,大腦也多了認知上的負擔。

必須重新建立常規,也要確保充足睡眠

因此 Brennan 表示,要解決腦霧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建立常規,讓大腦有規則可循。Brennan 建議,可以透過散步的方式創造「假通勤」,幫助大腦切換上下班的狀態。

另外,充足睡眠也能確保思緒清晰。Brennan 說明,睡眠能讓大腦清理毒素,是對抗腦霧的關鍵。而判斷睡眠是否充足的簡單方式是,如果醒來感到昏昏沉沉,就代表腺苷還沒有完全排出體外,此時就會「睡眠負債」。

而運動也能緩解腦霧的狀況,因為運動會讓腦部釋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它就像是肥料,能促進腦細胞連結。

依目前台灣的狀況,最快也要到 6/28 才會解除三級警戒,而且還有延後的可能性,代表在家上班的狀況仍可能持續。我們必須建立在家工作的常規習慣,降低大腦認知負擔,進而維持工作精神與思考品質。

參考資料

CNBC make it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flickr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員工情緒決定遠距工作效率!這款「心情手環」讓主管輕鬆掌握下屬心情
在家上班會不知不覺「加班」?7 個提升工作效率,不干擾私生活的小撇步
遠距工作後被「視訊會議」轟炸?微軟員工用研究向主管建議 5 大會議守則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