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 COVID-19 疫情升溫。彭博 24 日在報導中說,台灣必須盡快取得疫苗,否則在半導體方面的優勢可能受到侵蝕。(示意圖/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屬公有領域)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內部正面臨著持續升溫的武漢肺炎疫情,若台灣持續無法獲得疫苗,除了可能再次衝擊全球晶片供應鏈,主宰著台灣經濟的半導體產業也可能失去優勢。
多年未解的台灣缺水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韓國競爭對手攻擊台灣的一個點:缺水問題嚴重,證明了台灣生產不穩定、不可靠,今年《紐約時報》就特別報導了台灣半導體業與農民爭水的情況。現在台灣的缺電問題也已經浮上版面,《彭博》報導,台灣工業的穩定性正受到質疑。
除了韓國競爭對手,美國、日本、歐洲政府正在「重新檢視」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性質,儘管拜登政府正與台積電合作解決晶片短缺問題,但同樣也在降低美國對台灣的依賴;英特爾(Intel)更直言,美國太過依賴台灣和韓國,並打算讓全球供應鏈「更加平衡」。
台灣眼下要面臨的並非只有疫情問題,半導體產業面臨的隱形危機,也不容忽視。(責任編輯:藍立晴)
台灣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升溫,引發國際關注。彭博 24 日在報導中說,台灣必須盡快取得疫苗,否則不僅全球晶片供應陷危機,台灣在半導體方面的優勢也可能受到侵蝕。
彭博:沒有疫苗,可能破壞主宰台灣經濟的半導體業
彭博報導,台灣正在為欠缺疫苗付出代價,境內確診病例暴增,恐促使當局祭出更嚴防疫限制。台灣成功避開第一波疫情威脅後,政府目前正面臨醫療緊急狀況,迄今僅 1% 人口接種疫苗,可能破壞主宰台灣經濟的半導體產業,對已然緊縮的全球供應鏈更是雪上加霜。
台灣駐紐約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李光章警告,如果台灣沒能取得疫苗而無法控制疫情,會有「後勤問題」。台灣拒絕來自中國的疫苗,若又無法從他處採購足夠疫苗,將引發更嚴重的晶片短缺問題,會讓全球各大經濟體更加自力投資,長遠來看會削弱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競爭優勢。
報導指出,台灣短期目標是取得疫苗,最可能是來自歐洲和美國的疫苗。報導引述俄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說:「台灣有許多政治人物敦促政府把晶片當成換取疫苗的籌碼。」
他說,儘管政府不願明確利用這項籌碼,但「美國如果擔心台積電的晶片供應,就會有動力向台灣提供疫苗,以確保晶片生產不會受到疫情影響而中斷。」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彭博:全球晶片供應陷危機 台灣獲疫苗才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