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疫情,CDC

圖片來源:疫情指揮中心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3天前發現通報數有異 陳時中曝「校正回歸」始末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本土疫情連日破百,周六(22 日)更新增 321 例本土及 400 例本土個案為「校正回歸」。

一時之間,「校正回歸」成了繼「人與人的連結」後,台灣每日防疫會後爆紅的網路熱搜名詞,外界對於「校正回歸」出現的數據也感到疑惑,甚至感到義憤填膺,批評政府怎麽能「蓋牌」又「掀牌」?

究竟為什麼不能說是新增本土 721 例,而要寫 321 + 400?一起來看看什麼是校正回歸吧!(責任編輯:陳宜伶)

國內 22 日首度出現 400 例校正回歸的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引發網友熱議。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23 日晚間坦言,他們 3 天前發現地方通報採檢數據出現異常,一查發現有一萬多件採檢結果卡在地方醫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指揮中心緊急了解才驚覺,原來通報系統太複雜,即便檢驗結果早已出爐,採檢的地方醫院仍來不及通報,經簡化流程後,已消化 1 萬 4000 多件通報案,導致 22 日一口氣新增 400 例本土個案,強調「絕對不是指揮中心收到通報,卻不和大家說」。

疫情指揮中心 22 日宣布新增 321 例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病例,另外首次因「校正回歸」新增 400 例本土病例。

圖片來源:中央社

「校正回歸」不是蓋牌!陳時中:通報系統太繁瑣,導致案件「塞車」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中解釋,由於近日通報量大增、通報程序又太繁瑣,導致案件「塞車」,因此最近會緊急簡化流程並消化 1 萬 4000 多件案件,也趕緊將確診的 400 例本土個案各自回歸到原本應該的確診日期,透過校正確診數、讓曲線回歸正確位置,專家才得以解讀疫情趨勢,判斷下一步該做哪些防疫作為。

然而,外界對通報檢驗流程並不了解,仍不解通報案件為何會塞車。

陳時中 23 日晚間接受媒體電話聯訪時,進一步說明通報流程及整起事件來龍去脈。他說,國內每天通報採檢許許多疑似個案,採檢的地方醫院每天可在午夜 12 時之前,回報當天的通報採檢數及檢驗結果;其中若有陽性個案就會編列案號,於隔天下午的記者會對外宣布。

圖片來源:柯文哲臉書

TO 編按:現行的流程是,民眾到醫院完成 PCR 採檢後,各醫院將資料登錄上中央建置的「傳染病通報系統」,並將檢體送至 「中央指定實驗室」,檢驗結果出爐後,「疾管署」 要先做研判,再送疫情指揮中心將確診個案編號,然後才到公布階段。

因此從採檢到中央公布,本來就有時間差,少則三天,多則五天。整個流程,從醫院、實驗室、到指揮中心,都是中央負責控管。(資料來源:臉書

「校正回歸」數據出現 3 天前:地方政府檢驗結果已堆積如山!

陳時中說,一般來說,一名疑似個案從採檢到檢驗結果出爐,可能會花上 2 到 3 天;但就在 3 天前,指揮中心發現通報採檢數和檢驗結果的數量差距愈來愈大,至少有一萬多件案件在通報之後,遲遲沒有回報檢驗結果。

他指出,指揮中心緊急向地方了解狀況,才發現原來通報系統太複雜、自動化檢查太嚴格,即便檢驗結果早已出爐,地方政府仍要花大把時間將報告建檔,導致堆積如山的檢驗結果卡在地方醫院端,通報不出來,「絕對不是指揮中心收到通報,卻不和大家說」。

TO 編按:部長所謂的「地方」並不是指地方政府,而是各個地方醫院、篩檢站,因為回報這些資料醫療人員需要填寫二十幾項,包含有旅遊史、國家、期間等等、公司電話、發病日、診斷日、檢體採檢,主要症狀、採檢原因:例如華航專案等,太多項目。

指揮中心:徹夜「消化」1.4 萬件通報案,因此一口氣出現 400 例

為此,指揮中心近日趕緊簡化通報程序,也漏夜「消化」1 萬 4000 多件通報案件,導致一口氣爆增 400 例本土病例,這些回補的確診個案主要以採檢日期再加上常規檢驗天數約 2、3 天作為確診日期。

陳時中表示,目前還有一些案件尚未消化完,未來幾天恐怕還有個案等待校正回歸,未來將持續簡化通報流程,盼儘早讓通報程序回歸正常。

其實「校正回歸」不是台灣才有!國外也有這種採檢「時間差」

TO 編按:許多網友對「校正回歸」感到憤慨,認為中央有隱瞞疫情的嫌疑,才發明出這種「校正回歸」的作法。

但是其實不只台灣,美國、日本等各個國家在疫情爆發的時候,也曾出現採檢趕不上登錄進系統的狀況,他們也會把確診個案回填到正確的日期上,在國外,這種把數值「校正」後「回歸」到正確的曲線上,叫做 backlog。

據《BBC》報導,英國在 2020 年 8 月,因為疫情嚴峻,蘇格蘭每天都有超過 2 萬筆的採檢樣本需要判讀,根本來不及紀錄匯報。

日本《NHK》也曾報導過, 2020 年 5 月疫情初期的時候,日本曾因為通報系統的問題,遺漏了不少確診個案。

既然時間差無法避免,那怎麼判斷數據就變得很重要。

況且防疫是長期作戰,單看 1、2 天的數據意義不大,長期趨勢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參考資料《 HeHo

(同場加映:為何英國每週日的死亡人數都會下降?4 個新冠肺炎教我的數據科學知識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3天前發現通報數有異 陳時中曝「校正回歸」始末 〉。首圖來源:CDC

延伸閱讀

【疫情下的搶手貨】就算多年虧損,為何全聯堅持投資生鮮 10 年以上?
晶片業需要疫苗!駐美大使:美國助台取得疫苗,能保護半導體產業
【視訊開會來不及打扮?】Snap Camera 濾鏡可一秒美肌、變身馬鈴薯,Zoom、Teams 都可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