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速度全球第一!電商 Shopify 異軍突起,亞馬遜嚇組「秘密團隊」要抄經營模式

Shopify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电商“反叛军”Shopify:登顶全球增速第一,为什么亚马逊阿里都在“抄”它? 〉,圖片來源: Flickr。)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亞馬遜還能穩坐電商寶座多久?這個月初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一項報告驚訝發現:電商新星 Shopify 急起直追竄升排行第五!

究竟 Shopify 是運用什麼策略,不只讓網路商家紛紛投向它的懷抱,還讓亞馬遜因此緊急籌組一個名為 Project Santos 的秘密團隊,要深查敵營了解與複製它的經營魔法。(責任編輯:許雅琦)

大家都知道,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是阿里巴巴,第二是京東,北美最大的平臺是亞馬遜,那麼,北美的電商老二是誰?

或許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喊出 eBay,然而事實是,一家名為 Shopify 的平臺去年已經悄悄坐上了北美電商第二的寶座。

這個月初,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佈了一份關於全球電商發展的報告,按照全球商家商品交易總額對各大電商進行了排名。2019 年和 2020 年相比,前四名的座次文風不動,依然是阿里、亞馬遜、京東和拼多多,但第五的位置卻被 Shopify 強勢奪下,並且在 2019 年- 2020 年裡,Shopify 的增長速度遠超其他所有平臺,登頂全球第一。

Shopify
急起直追的 Shopify,擠進電商前五名

就在 2 年前,Shopify 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加拿大小電商,規模還不到 eBay 的一半,但 2020 年,它的市值卻已經突破了 1300 億美元,交易總額達到 1196 億美元,占亞馬遜的銷售額的 40%,把其他北美電商平臺遠遠地甩在了身後。甚至逼得亞馬遜最近不得不開始籌建秘密團隊,專門研究和複製它的商業模式。

有意思的是,在電商這個已經高度成熟、壟斷性極強的領域裡,Shopify 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發家致富」之路:靠著「獨立站」這一特別的玩法,不僅在競爭極其慘烈的電商叢林中站穩了腳跟,甚至還顛覆著現有的電商版圖。如今,不僅是亞馬遜,包括阿里、京東在內的老電商巨頭們也都對 Shopify 模式充滿了警惕。

反叛軍 Shopify 要帶亞馬遜商家另闢帝國

2019年,Shopify 的創辦人 Tobias Lutke 在 Twitter 上說道:「亞馬遜想建造一個帝國,而 Shopify 正在給造反者們提供武器裝備。」

這裡他所提到的「造反者」,指的不是消費者,而是亞馬遜平臺上大大小小的商家們。

Shopify 跟淘寶、亞馬遜、eBay 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它並不是一個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平臺,而是一個專為賣家提供服務的平臺打開Shopify的網站,你看到的不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是向你發出的開啟網路商店事業的邀請,為你提供一整套建站、銷售、管理的服務

Shopify
Shopify 官網

相信很多人會問,在亞馬遜、eBay 上開店早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Shopify憑什麼就能從老虎嘴裡搶食物,在短時間內吸引到大量的商家和個人入駐?原因就在於,在過去的很多年,電商平臺們幾乎都在奉行「顧客至上」的運行理念,卻不知道大量的商家已經「怨聲載道」,即便是知道,但他們也倚仗著平臺而選擇性忽視

這些年,各大電商平臺可以說是對消費者百依百順,從天天低價到無理由退換,為的就是讓用戶都能死心塌地地留在平臺上。但隨著平臺越做越大,他們對入駐的商家卻呈現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不僅開店的成本節節高漲,還必須要求商家接受平臺的一些「霸王條款」。

以亞馬遜為例,目前在亞馬遜平臺上入駐的協力廠商商家需根據產品品類支付給亞馬遜 6% 至 50% 不等的傭金。而亞馬遜完整的自營流程也大大弱化了品牌形象,逼得這些中小企業不得不陷入價格戰。比如,你還能記得你上次從亞馬遜買的東西是什麼品牌的嗎?是不是就只記得亞馬遜的笑臉快遞箱了

而亞馬遜甚至還擋了這些小品牌的「後路」,不僅限制他們在亞馬遜以外的平臺上去打廣告、引流量,一旦他們發現商家有向消費者引向其他網站的行為,亞馬遜就會立馬 「封店」。但面對這些種種不公,商家們能怎麼辦呢?在亞馬遜巨大的導流效應下,他們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把這些苦都往肚子裡吞。

這時,Shopify 的出現,就給大量中小規模的商家和創業者們帶來了全新的選擇。

Shopify用「獨立站」模式讓商家重拾主導權

Shopify跟傳統電商平臺聚焦消費者不同,它把服務的重點放在了供給方:商家。

都說最好的愛情,就是各自獨立,又相互成就,而 Shopify 和商家們可以說就是屬於這種「愛情」。它並不把商家和產品捆綁在自己的平臺之上,但消費者所買的每個產品卻也都是基於它所發生的。Spotify 通過各項服務把自家平臺與一個個「獨立站」串聯起來,不動聲色地形成了商業閉環催生了一個全新的電商生態

那麼,什麼叫「獨立站」?簡單來說,就是讓商家脫離平臺,能夠擁有獨立的功能變數名稱和頁面,流量、品牌、資料都歸商家所有,就像是我們經常會逛的一些大品牌官網。而 Shopify 的獨立站,就好比是讓淘寶上的那些店鋪,都變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品牌,擁有了自己看起來「高大上」的網站,但它們背後的實際「操控者」都是Shopify。

過去,這些中小規模的店鋪之所以沒有選擇自己建站,反而要去依靠淘寶、亞馬遜這樣的平臺,其主要原因無非有三點:

  • 建網站成本太高
  • 沒有流量引入
  • 不知道如何提供服務

而這幾點,Shopify 都幫你想好了解決方案:針對小企業開發網站費時費力的問題,Shopify 提供了大量的範本和工具,商家不僅可以在不聘請專業人員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設計頁面,而且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建成一個看起來很高級的線上商店。

Shopify
通過Shopify工具建立的網站樣例,圖片截自於其官網

對於很多新品牌面臨的知名度拓展和客戶流量問題,Shopify 會通過與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 等主流媒體的合作關係,來幫助商家接入進行推廣。這樣,商家可以在借助 Shopify 獲取客戶流量的同時,還可以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

在讓很多中小商店頭疼的服務方面,Shopify 也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備的服務流程。從網站設計到線上支付機制、從客戶服務到銷售資料分析,從運營推廣到物流管理,你能想到的所有有關網店運營的問題,Shopify 都能幫你解決。

賣家最關心的費用問題,Shopify 並沒有像其他平臺一樣收取高額交易傭金,而是採用月訂閱制方式,根據不同範圍的服務類型收取每月 29 – 299 美元的服務費。此外,Shopify 還針對不同需求的賣家提供了各種不同的銷售模式,你既可以選擇自己建站,也可以綁定自己的社交帳號作為行銷管道,還可以在任意網站上嵌入產品資訊和購買按鈕。

做一個簡單的類比,Shopify 就像是一個一只行李就能入住的公寓,「租客們」只需要帶上想法和需求,它就能快速幫你定制不一樣的房間,同時給你提供完善的物業管理服務。你所需要給的錢,一部分是按房間的大小和功能收取的月租,另一部分就是根據你所需要的服務所給的物業費。

因此,無論是新手賣家還是已經成熟的商業公司,都可以在上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房間」,同時也不會一次性攤付過多成本。

Shopify 直戳電商平台經營痛點,解放商家自由

Shopify 的這種模式正好切中了商家多年來的痛點,如何有效地運營自己的網路商店,同時又能掌控店鋪品牌、流量的主導權,早已是商家們長期所壓制著的迫切需求。過去提供網路商店代管運營的公司不是沒有,但都沒有像 Shopify 做得如此簡單易用又覆蓋全面,這些年 Shopify 也在賣家圈裡口口相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用它開店。

從 2019 年開始,Shopify 進入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期,連續兩年股價增幅都接近 200%,特別是在去年疫情期間,大量線下商店被迫轉到線上,很多人待業在家也開始做起網店副業,而 Shopify 就成為了他們的不二之選。

2020 年,Shopify 的全球商家商品交易總額(GMV)增長了 96%,賣家已經遍及全球 175 個國家,有超過 158 萬個網站基於 Shopify 運行,而 2021 年一季度,其營收和GMV 雙雙同比增長 100% 以上,繼續保持著高漲的趨勢。

Shopify
Shopify 的成長有目共睹

「坐不住」的電商龍頭,籌組秘密組織複製Shopify 模式

Shopify 與過去的電商平臺相比,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崛起之路:老電商們全力攻克消費者,它全力攻克商家。而當一旦商家發現,離開了亞馬遜、eBay、淘寶這些大平臺,他們也能生存得很好甚至有更大發展前景時,跟過去亞馬遜模式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飛輪效應」也就產生了。

最近一年,Facebook、Instagram 和 TikTok 等一線社交平臺都宣佈跟 Shopify 達成合作,支援用戶在社交平臺上通過 Shopify 介面實現一鍵賣貨,社交 + 電商的模式開始蠶食著市場。而對於那些已經積累了一定流量的賣家來說,離開亞馬遜等平臺來建立自己品牌的獨立站,無疑也是未來發展更好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賣家也開始離開傳統的電商平臺,轉而投向 Shopify 的懷抱。而商家出走風潮的出現,對傳統電商來說無異於是釜底抽薪,也讓亞馬遜、阿里、京東等都繃緊了神經。

據華爾日報的消息,亞馬遜從 2020 年底開始意識到了 Shopify 的威脅,並組建了一個名為 Project Santos 的秘密團隊,消費部門副總裁彼得 · 拉爾森帶領了 10 多名高管簽署了保密協定閉門研究和複製 Shopify 模式,防止商家出走潮愈演愈烈。

國內的電商巨頭們也在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