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有了Dfinity,未来可能就再也没有科技巨头了〉;首圖來源:Pixels。)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即使資安隱私議題越來越被重視,我們還是難以避免每登入一個平台就註冊一次會員、輸入一次個資。

但在 Dfinity 的理想藍圖裡似乎找到了解方: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系統,就無需再提供帳號、密碼和個資,每一次點擊與閱覽都能既無痕又安全。(責任編輯:許雅琦)

5 月 7 日,一個叫 Dfinity 的專案啟動。

很多人真的不懂這是什麼——這甚至不是一個英文單字!但關注虛擬貨幣的人可能很早就聽過這個名字,這個從 2015 年開端起就被捧為區塊鏈明星的專案,終於在幾年的測試和反覆運算後,在近日上線主網。

而在 Dfinity 背後網路電腦的野心,被創辦人 Dominic Williams z 自誇為繼比特幣和乙太坊之後,區塊鏈的第三次偉大創新。

所以 Dfinity 是做什麼的呢?

Dfinity 想要實現兩件事:一是打破因為少數網路巨頭特別強勢所帶來的資訊孤島效應,二是通過重構現有的企業 IT 系統,大幅降低成本。

手段是越過所有科技公司,將網路直接整合成一台電腦,所有應用程式浮於其上。在 Dfinity 看來,科技巨頭就是所謂的中間商角色,而大眾苦其久矣。

微軟、亞馬遜以及蘋果這樣的公司在軟硬體層面為網路世界的運轉提供轉速,在這個層面上,用戶在網路上的每一個動作都在與工具的背後提供者分享隱私。比如亞馬遜、臉書可以收集到你的消費或者社交行為並再次反哺給你,iPhone 被爆出在用戶睡後將手機資訊向外發送,意味著蘋果很可能也在做著一樣的事。

Dfinity 北京路演

長久以來,這些科技公司把持著幾乎所有流量和用戶行為,又通過對使用者資料的收集來訓練使用者,進一步強化壟斷。

「Dfinity 從原理上是一個由所有用戶端電腦組成的公共網路,它提供了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計算雲端』。在上面可安裝和運行程式,這些程式具備傳統區塊鏈上『智慧合約』系統的所有優點」,Dominic Williams 在一篇文章中表示。

好比原來是一張桌子上分盤盛菜,現在盤子撤了,所有菜擺在桌上,甚至整張桌子都是巧克力做的。

「把盤子撤了」這個動作,指的是 Dfinity 主張的代幣化治理系統,即直接建立應用程式來提供開放式的網路服務。這不意味著 Instagram 或者 TikTok 會消失,消失的是臉書的 Instagram 和位元組跳動的 TikTok。在由代幣化治理系統運行後,這些軟體仍然會存在,但會變得去中心化,並且只需使用少於一千行程式碼就可以支援百萬級的的用戶量。

TikTok 的開放和代幣化版本 CanCan

3大好處簡單理解去中心化

這種想法對所有開發者意味著發展環境的極大改善。

  1. 在將使用者資料從巨頭手中解放出來之後,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沒有使用者的行為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競爭環境
  2. 這樣一個開放平臺意味著世界上每一台用戶端電腦都可以成為可借用的公共伺服器,在這朵世界上最大的雲形成之後,集群式伺服器的模式將成為過去,這時的伺服器配置也無法成為科技巨頭壟斷網路的因素之一
  3. 節約的還有人的成本:雖然目前區塊鏈電腦的計算成本仍要遠高於傳統雲端,但是Dominic Williams 相信前者的成本最終會遠小於後者。「運行企業 IT 系統所涉及的成本並不主要來自於計算本身,而是來自於人的成本,而 Dfinity 將為建立人力成本超低的業務系統提供可能性。」

相比之下,Dfinity 帶給普通用戶的影響就好理解的多——不需要帳號和密碼,實現無痕上網。

Dfinity 的願景,就是讓上網變得更安全

使用者在網路上留下身份資訊帶來的負面危害顯而易見:隱私洩露、廣告的精確投放、大數據都源於此。並且由於透過網路上帳號往往可以關聯到現實中的個人資訊,這種安全隱患隨著網路對現實生活的進一步滲透在繼續加深。

如果能越過科技公司,則意味著越過了所有帳號密碼。使用者在 Dfinity 中需要創造的只是一個「網路身份」,並且由於區塊鏈中公開金鑰和私密金鑰等加密技術的存在,這個「網路身份」可以用來登入所有開放式的應用程式,卻不會關聯到使用者的現實身份資訊

「希望大家想像一個世界:這裡,僅使用設備就可以安全地享受線上服務,無需提供帳號和密碼或接觸加密金鑰材料就能在線上服務中安全地驗證自己的身份」,Dominic Williams 表示,「在這裡,使用不同網路服務時可免於被跟蹤。」

Dominic Williams

在 Dfinity 的語境下,臉書和蘋果都是敵人,而後者關於 APP 是否追蹤用戶行為的爭論屆時不再會成為一個問題。

目前 Dfinity 背後的 Dfinity 基金會已經向公眾開源其「網路電腦」程式碼,並且在其官網公開了種子輪捐助者的代幣 ICP(Internet Computer)的分配規則。

據瞭解,ICP 代幣是原生治理代幣,其在網路中可以用於網路治理以及為開放式軟體付費,除此之外也會成為參與治理或為託管網路提供計算的獎勵。

官方公告表示,種子輪捐助者可以立即獲得所有 ICP 代幣和神經元的控制權,並且可以對代幣進行配置或者參與治理以獲得獎勵,但是這些代幣將會被質押在 49 個網路神經系統(NNS)中擁有投票權的神經元中,每個神經元將會被設置不同的「溶解延遲」時限,從 0 日、30 日、60 日,以此類推。

原來去中心化的目標,Dfinity 只踏出第一步?

這一切設計都充滿理想主義,也讓 Dfinity 自提出起就是備受推崇的專案。包括 a16z 等知名機構都對他下注。但是,與這些理想化的理念相比,Dfinity 的真實進展卻也飽受詬病,它的主網在此之前已經推了又推,屢屢跳票,這次終於算是上線,但上線後的進展也依然備受懷疑。

此外,有分析也指出,Dfinity 在種子輪融資時,已經實現超募,公募輪是種子輪價格的 200 倍,但與此同時,專案團隊自己持幣的比例高達 53%。以至於在幣圈都有不少人把它形容為騙子,甚至還有人指責它就連一件「衣服」都不給粉絲兌現——據報導2018 年時 Dfinity 團隊曾承諾,參與空投的用戶可以預付 7 美元換來一件紀念體恤衫,但多年過去卻沒有人拿到過這個紀念品。

(本文經合作夥伴 品玩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有了Dfinity,未来可能就再也没有科技巨头了〉;首圖來源:Pixels。)

你可能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