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冬季初春西部地震頻 中研院:陸地儲水變化有關〉;首圖來源:Science Advances)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全台正面臨 56 年來最大缺水危機,中南部情況尤其嚴重,水情最嚴峻的台中、苗栗,部分地區更從 4 月 6 日起,開始實施限水措施。
水情吃緊之際,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許雅儒的研究,有助於幫助我們瞭解地震斷層與陸地儲水量的關係,日後或許也能讓台灣民眾即早在冬末與春初前夕進行省水、儲水行動,以避免民眾再度面臨缺水窘境。(責任編輯:陳宜伶)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許雅儒近日研究發現,台灣西部陸地季節儲水量變化與冬季初春地震發生頻率有關聯,這是由於陸地儲水量減少、有利逆斷層活動。
根據許雅儒最新研究,陸地儲水量波動與地震發生有相關聯,研究 4 月登上國際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許雅儒告訴中央社記者,公元 2010 年 3 月 4 日芮氏規模 6.4 甲仙地震、2012 年 2 月 26 日規模 6.4 霧台地震及 2016 年 2 月 6 日規模 6.6 美濃地震等都在 2、3 月發生,勾起好奇心,查看資料發現台灣 2 月到 3 月中型地震活動頻繁、夏季較少。
許雅儒進一步發現台灣規模 2.5 以上到規模 6 地震多在冬末春初頻繁發生,7 月到 9 月下降到最低值。
許雅儒說,台灣乾濕分明,觀察地震分布後首先聯想到季節變化,尤其西南部最明顯,轉而分析陸地儲水量及地下水位變化,發現季節水文荷重改變是驅動地震活動度季節變化主要機制。
夏天地震少:陸地儲水增加,逆斷層不易滑動所致
許雅儒表示,研究發現,夏天颱風、熱對流等強降雨較多,陸地儲水增加,當有水文荷重增加時,逆斷層不易滑動,不利於地震發生,地震活動度降低;隨季節更替及用水,冬末春初時水文荷重減少,台灣西部在每年水位較低的冬季及初春,地震發生頻率較高。
許雅儒說,研究約費時 4 年,未來將持續研究,探討極端氣候對地震活動度的影響。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冬季初春西部地震頻 中研院:陸地儲水變化有關〉;首圖來源:Science Advances)
你可能會有興趣
【工業用水大戶注意!】「耗水費」最快明年開徵,已經夠缺水的半導體、光電廠怎麼辦?
台灣人別等乾旱才在唉:創業家告訴你每天省 90%用水不難
什麼時候會下雨?Tomorrow.io 把全世界的「手機」變氣象觀測器,準度不輸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