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新聞稿】什麼是 ESG?ESG是由三個字組成的縮寫: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以及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也就是企業實現永續投資方案的一套可量化的衡量標準,ESG 的概念比永續經營更上一層,透過「可量化數據指標」來定義與衡量企業健全狀態。
ESG 不只是國際風潮,企業若沒跟上綠色供應鏈轉型腳步,訂單很可能就直接沒了!台灣的綠電競爭力,有辦法接軌全球 ESG 嗎?從政府政策以及企業的角度,一起來看看。(責任編輯:藍立晴)
《財訊》雙週刊於 15 日舉辦「台灣綠電競爭力接軌全球 ESG」論壇,現場邀請到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出席擔任致詞貴賓,同時也邀請到近年來負責推動綠電政策的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現場分享, 以及平衡環保與綠電推動的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蔡玲儀擔任與談貴賓;做為金融代表推動綠色金融與強調本身企業 ESG 的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 玉山銀行總經理陳茂欽與產業代表中鋼公司董事長翁朝棟、力暘能源申設部資深協理林國輝等共同出席,從不同面向探討臺灣綠電競爭力。
綠電成台灣「三大強項」之一,與半導體、電動車並列
財訊雙週刊社長謝金河表示,台灣在綠電發展的路上已沒有回頭路, 經過絕地再生,台灣太陽能產業慢慢在台灣土地上萌芽,其中關鍵是太陽能產業在地化。 過去業者將組裝好的模組出口到國外, 台灣現在則自組太陽能電廠發電,中央、縣市與產業攜手從太陽能、 風電到循環能源在地化,並翻轉土地利用價值,推動產業創新。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於論壇中提到臺灣有三大強項, 半導體產業是臺灣的護國產業,臺灣的馬達與動力系統技術, 使得電動車成為臺灣產業新機會,從傳統車廠到鴻海的 MIH 電動車開放平台等,都是臺灣新機會。另一大強項則是「綠電」,這是最重要的。
綠電成企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生存要素」
全球都在談 2050 淨零碳排的主題與潔淨和永續能源, 台灣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政策,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為切入主軸, 太陽光電目前已有 590 萬千瓦, 超過整個台中火力電廠總機組的裝置容量。
綠電也是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使用綠電可以保護環境, 對產品競爭力有利。如生產過程中沒使用綠電, 可能產品銷售將遇困難,使用綠電是公司在國際供應鏈生存要素, 響應綠電增加了企業產品的競爭力,也保護環境,善盡社會責任, 又符合公司治理,這就是 ESG 的要求。
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提到台灣從 2016 年宣布能源轉型政策,從發展綠電、 增加天然氣、減煤,預計於 2025 年達成 20-30-50 潔淨能源發電結構與非核家園願景(編按:也就是 2025 年發電量占比以再生能源提高至 20%、燃煤占比降至 30%、天然氣提高至 50%)再生能源整體規劃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作為主要發展項目, 以短期達標、中長期治本之策略來逐步達成目標。
台灣企業加速 ESG 腳步
從縣市合作到企業合作,力暘能源專注太陽能發展, 善待土地與環境並顧及居民生計,加強居民關係, 特別在台南與屏東架設多個太陽能廠提供綠電。
攜手 32 家傑出企業公開倡議 ESG 永續行動的玉山銀行,玉山銀行總經理陳茂欽則表示從海外累績經驗參與美、澳再生能源電廠融資, 到國內共同主辦離岸風電與太陽能光電等綠電金融, 與產業一起推動綠電,支持 ESG 永續發展。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提到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創造新商機, 中鋼協助培植國內供應鏈廠商提升離岸風電產製能力,水下基礎需要 80 公尺高度,就跟中鋼本部大樓一樣高,預計 2021 年 5 月將完成首座 100% 國內自製水下基礎。
臺灣金控董事長呂桔誠則表示配合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2.0」,重視 ESG 議題, 促成投資及產業追求永續發展之良性循環。
因應國際減碳需求,行政院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蔡玲儀表示歐美以貿易政策手段達到全球減碳目標, 臺灣如未實行減碳將不利於出口,因此政府增列徵收碳費, 將增收的碳費用於補助、獎勵溫室氣體減量工作、 發展及促進低碳技術與產業,應用於相關產業上。 太陽能今年推動魚電、畜電共生,離岸風電也開始併入電網,綠電推廣將為永續臺灣注入新量能。
(本文訊息由 財訊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 [email protected] ,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財訊提供。)
延伸閱讀
- 【台積、友達、台達都上榜】台廠 ESG 表現如何?權威機構 ISS 首次公布「前 30 強龍虎榜」
- 【歐巴馬也用過】台灣博士默默研發「微生物能吃的塑膠」,搶下蘋果、星巴克大單
- 【沒有人是局外人】歐美減碳政策全面上路,綠色供應鏈轉型不做訂單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