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電池成本攸關電動車普及 3大技術台廠須迎頭趕上〉。)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近年鋰電池需求年複合成長率預計達 45%,世界各國努力投入電池研發,台灣也沒有缺席。鋰電池中,正極材料是決定能量密度與性能的關鍵;目前電池正極材料以磷酸鋰鐵和鋰三元為主,固態電池也正在發展。雖然台灣也在積極研究,但仍有不少技術要克服,需要努力以趕上國際。(責任編輯:郭家宏)
電動車浪潮加速中國和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電池模組占電動車成本比重最高,降低電池成本攸關電動車普及度,目前電動車電池正極材料以兩大技術為主,另外固態電池成長可期,中國及全球品牌車廠積極布局,台廠仍須迎頭趕上。
正極材料是電池能量密度與安全性能的關鍵
電動車帶動全球動力電池需求,法人預估,全球動力電池需求從 2020 年的 146 GWh(GWh = 10 億瓦小時或 100 萬瓩小時),到 2025 年增加到 933 GWh,年複合成長率達 45%。
其中中國到 2025 年動力電池需求量估達 369 GWh,占當年度全球鋰電池需求量比重約 31.1%,中國以外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占比估 47.5%。
觀察電動車關鍵零配件成本結構,供應鏈廠商透露,電池模組占比最高,達到 35% 到 40%,其中正極材料是電化學性能的決定性因素,攸關電池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能,占電動車電池材料成本比重估 30% 到 40%。
目前電池正極材料以磷酸鋰鐵和鋰三元為主
電池成本攸關電動車普及度,法人分析,整體電動車電池成本已從先前的每千瓦小時(kWh)683 美元,下降到 2020 年的每千瓦小時 164 美元,2025 年預計可再下降到每千瓦小時 100 美元。當電池成本低於每千瓦小時 100 美元,電動車價格就會比傳統汽車便宜。
目前電動車電池正極材料以磷酸鋰鐵和鋰三元為主,另外固態電池持續發展。法人指出,磷酸鋰鐵電池主要應用在商用電動車和儲能設備,鋰三元電池主要應用在電動乘用車領域。目前鋰三元電池占全球電動車動力電池比重約 7 成,預估到 2025 年占比將提升到 8 成。
例如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主要採用鎳鈷鋁酸鋰三元電池,在美國生產的特斯拉車款電池由日本松下(Panasonic)提供,正極材料主要由住友化學供應;在中國上海廠生產的特斯拉車款,電池由韓國 LG Chem 和中國寧德時代提供。
TO 相關文章:
【特斯拉也在投資】為提升鋰電池能量密度,產業界正在開發「碳矽複合電極」
鎳金屬供應吃緊影響布局,特斯拉將部分電池轉為鋰鐵材料
不過鎳金屬供應吃緊已牽動特斯拉電池布局策略,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2 月下旬在推特上指出,鎳原料是鋰電池最關注的焦點,特斯拉已將部分標準里程版電動車鋰三元電池,轉換成鋰鐵材料。
觀察目前全球電動車動力電池主要供應商,以中國、韓國和日本廠商為主,包括中國寧德時代、韓國 LG Chem、日本松下(Panasonic)、韓國 SK Innovation、韓國三星 SDI、中國比亞迪等。
全球主要品牌車廠也積極切入電動車電池,例如福斯集團 VW(Volkswagen)3 月中旬宣布成立 Power House 技術部門,攻長方形標準化電池,規劃 2023 年正式量產。
台灣需趕上車用電池化學與材料科學技術
台灣廠商在電動車電池也沒有缺席,例如鴻海集團鎖定磷酸鋰鐵電池和固態電池技術,預估今年固態電池技術樣品可亮相,預期 2024 年推出首款可商用化的固態電池產品。
台廠美琪瑪、康普生產三元電池正極材料上游化學原料,兩家公司供應日本松下和韓國廠商;此外立凱-KY 也布局磷酸鋰鐵電池正極材料。
鴻海集團與裕隆集團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指出,車用電池基礎化學和材料科學非常重要,台灣需積極迎頭趕上,政府要投入對策和資源協助發展。
電動車電池技術也有不少關鍵待克服,產業人士指出,首先是電池熱失控問題,電池可能受到穿刺、擠壓、短路、過充及過放等變數影響。
其次環境低溫會影響電池使用,氣溫低於負 10 度以後,對電池性能影響明顯,可能導致內部短路機率上升、續航力下降、充電困難等問題。再者偏鄉地區充電基礎建設將是一大挑戰。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電池成本攸關電動車普及 3大技術台廠須迎頭趕上〉。首圖來源:Pxhere 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蘋果宣布「加州太陽能電池計畫」,沒說的是:特斯拉拿下所有訂單!
【特斯拉也在投資】為提升鋰電池能量密度,產業界正在開發「碳矽複合電極」
想降低電動車價格,必須突破 2 個電池技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