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用水大戶注意!】「耗水費」最快明年開徵,已經夠缺水的半導體、光電廠怎麼辦?

【工業用水大戶注意!】「耗水費」最快明年開徵,已經夠缺水的半導體、光電廠怎麼辦?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耗水費最快明年上路 5大產業1817家將納入開徵〉。)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台灣缺水問題近日再次浮上檯面,為達開源節流效果,政府擬最快明年開徵耗水費,瞄準石化、造紙、光電、電子、鋼鐵業等五大產業,共 1800 家以上廠商,包括台積電、友達等半導體廠與面板廠當然都在名單內。

水利署出身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根據 2017 年的數據,台灣水價是全球倒數第三,導致企業、民眾過度浪費,因此必須「盡早將水費調到合理價格」。

此次政府敲定最快明年對工業大戶開徵耗水費,也有聲音指出其實「產業界才最懂無水之苦」。的確,台積電才在近日包了 1 百多輛水車、花費 2 億元,為的就是想對付旱象,要是缺水效應擴大,花費破 5 億元也有可能。

台灣該怎麼在滿足產業用水需求和節約用水之間取得平衡?除了向工業大戶開徵耗水費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責任編輯:藍立晴)

經濟部擬於明年開徵耗水費,根據水利署調查,每月用水超過上萬度有 5 大產業,包括石化、造紙、光電、電子與鋼鐵業,共計 1817 家廠商,每月用水量占比高達 4 成,未來將被納入徵收對象。

不過經濟部也鼓勵業者投入節水設施,正在評估獎勵最高抵減 6 成耗水費,讓產業主動節約用水。

一定水量「千度改萬度」,枯水期才開徵

立法院在 2016 年三讀通過水利法,要求針對用水超過一定水量的用水人徵收耗水費,水利署最初規劃「一定水量」定義為每月使用 1000 度以上,不過近期傾向改為 1 萬度。

1000 度調整為 1 萬度的原因,相關官員解釋,實際清點發現,每月用千度以上的廠商有 8000 多戶,家數太多,一旦開徵,政府也要付出龐大行政成本,因而重新評估用水大戶定義,最終敲定以萬度為門檻,並在枯水期開徵。

耗水費瞄準石化、造紙、光電、電子、鋼鐵廠

官員表示,評估條件為「用水最多、家數最少」,水利署資料顯示,月用 9 萬度以上的超大用戶有 256家,用水量占整體的 29%;1 萬度至 9 萬度的大戶則有 1561 家,用水量占比 12%,加總後,月用萬度以上的 1817 戶廠商,每月用水占整體的 41%,產業別包括石化、造紙、光電、電子與鋼鐵業。

也就是說,明年一旦開徵耗水費,上述產業別將是主要適用對象。

官員說明,門檻訂定後,下一步就是要將產業分類,並針對不同產業訂費率,耗水費率直接採每度幾元計費,而非用水比例,至於外界最關心的費率,「還沒確定,但應不會太高,還要考慮企業的容受能力」。

官員強調,耗水費開徵精神是盼廠商能節約用水,以及政府能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因此,相關細則會擬定減徵條件,如自行設置節水設備的廠商,就能申請投資抵減,最高可抵免6成耗水費,又或廠商要向銀行貸款投資節水設施,可給予低利等,不過,一切仍未定案。

此外,考量部分產業並非每年都有盈餘,當有虧損時,經濟部會給予緩衝期,以「年」為單位。

工總秘書長:產業界最懂「無水之苦」,盼政府思考鼓勵措施

儘管政府開徵耗水費勢在必行,不過工總秘書長蔡練生強調,產業界最清楚無水之苦,「用水大的不代表是耗水」,有些產業特性就是對水源有大量需求,開徵耗水費只是增加負擔,對節水沒有效果,政府應審慎思考開源與節流,還有鼓勵措施。

目前台灣自來水公司收費有四個級距,10 度以下每度新台幣 7.35 元,11 度至 30 度每度 9.45 元,31 度至 50 度每度 11.55 元,51 度以上每度 12.075 元。

(本文經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耗水費最快明年上路 5大產業1817家將納入開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