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警世預言 】至 2100 年,氣候變遷會比新冠病毒致命五倍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地球只有一個,在經歷了 2020 年之後,人類是否有更加珍惜我們所踏在的這片土地?全球現在對防疫不敢掉以輕心,但別忘了我們還有另一重大、長遠的目標 — 減碳,比爾.蓋茲警告,氣候變遷對人類造成的死傷會隨時間增加,死亡率將能夠上升至足以和 Covid-19 相比。

本文選自《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作者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他在 1995 年至 2007 年《富比士》全球富豪榜中,曾連續 13 年蟬聯世界首富,他創辦的蓋茲基金會除投入慈善事業之外,近年來也相當關注再生能源產業,他更創辦了突破能源風險投資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 BEV)投入包括核電在內的各種新型能源,呼籲地球環保及減碳的重要性。(責任編輯:徐宇儂)

你也許以為地球升溫 1.5 度或 2 度沒什麼差別,但從氣候科學家模擬的結果看來,情況卻很不妙。在很多方面,溫度升高 2 度的情況,不是只比升高 1.5 度糟糕 33%,而是倍增的,例如難以取得乾淨用水的人口會多一倍,熱帶地區的玉米產量衰減也會多一倍

氣候變遷造成的效應,單單一項就夠慘了,但你不會只遇到炎熱天氣,或只遭受洪災。氣候變遷的效應是環環相扣的。

氣候變遷造成的悲劇,就像把 Covid-19 痛苦期間拉長

以新冠病毒來做對比,這樣所有正在經歷這場大流行病的我們會更容易理解。

想了解氣候變遷的破壞有多大,看看新冠病毒疫情,再想像一下同樣痛苦程度持續更長的時間。

如果不把全球碳排放量減到零,這場疫情造成的人命損失和經濟苦難,將是日後經常會發生的狀況。

先說人命損失:比起新冠病毒,氣候變遷是否會造成更多人死亡?

到 2100 年,氣候變遷會比新冠病毒致命 5 倍

我們用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數據,估算出的結果是全球平均每年每十萬人口中約有 14 人因大流行病而死。

比起氣候變遷,哪個死亡率較高?

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升高導致的全球死亡率增幅和大流行病一樣,也就是每年每十萬人中約有 14 人因此致死。而到本世紀末,要是排放量仍然持續增加,氣候變遷將導致每十萬人中約有 75 人因此致死。

換句話說,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遷的致命程度可能就和新冠病毒一模一樣,到了 2100 年,氣候變遷要比新冠病毒致命五倍

為降低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我們能做什麼?

經濟情勢也很黯淡。雖然氣候變遷對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和新冠病毒不大一樣,也因使用的經濟模型而異,但結論確定無疑:未來一、二十年內,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就像每十年發生一次新冠病毒大流行

就算還有科學不確定性,我們理解的也已經夠多。有兩件事是我們可以做的:

努力適應:努力把已經發生和確定會發生的暖化衝擊減到最小。蓋茲基金會的農業團隊把工作重點放在幫助農民適應。例如,資助許多新品種作物的研究,希望研發出耐旱、耐洪的作物,以對抗未來更頻繁、更嚴重的乾旱和洪水。

減緩暖化:另一件我們不得不做的事,是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到大氣中。若想要躲過災難,全球最大排放國(富裕國家)必須在 2050 年以前實現淨零排放,其他國家不久後也要跟上

零碳、能源創新,即將引領一波經濟轉機

有人反對富裕國家應該先減排:「為什麼是由我們來承擔?」答案不只在於暖化問題主要是由富國造成的,還因為這是大好的經濟機會:有能力建立起成功的零碳公司和零碳產業的國家,將會在未來幾十年中領導全球的經濟

誰有辦法在能源上取得重大突破,並且證明這種突破能在全球廣泛運用,價格又不會太高,誰就能在新興市場中找到許多願意買單的客戶。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如何避免氣候災難: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看更多比爾蓋茲好文

• 【看書就像抓魚】比爾蓋茲分享 4 閱讀秘訣,教你更快吸收書籍知識
• 【讀完的同時就被你說服】用比爾蓋茲 2021 公開信,教你寫出高說服力文章
• 比爾蓋茲救地球新招:在高空噴灑「碳酸鈣」,讓陽光變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