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站在這個位置,遮住另一隻眼睛,告訴我字母的缺口方向。」
從國小到高中,幾乎每一學期或一學年,都會有所謂的「健康檢查」,而檢查的基本的項目不外乎是身高、體重、視力、聽力、色盲、牙齒等。
其中,測量「視力」時,你有留意到為什麼視力表會以「E」作為量測的字元,而不用 A、D、G 或 J 呢?
認識視力表的「視角原理」
其實,視力表是依據「視角原理」設計的。所謂的「視角」指得是由外界兩點發出的光線,經眼內結點所形成的夾角。

左下角的盒子可視為眼睛(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類眼睛能分辨出兩點間的最小距離所形成的視角即為「最小視角」,即一分視角,而視力表就是以一分視角為單位進行設計的。
那你常說的視力 1.0、0.8 是怎麼算出來的?其實,現代視力測量是在 1862 年,由荷蘭眼科醫生 Snellen 訂定出來的。
一個圓是 360 度,一度又分為 60 分角,他訂定的標準視力 1.0,是假設受試者能夠在距離 20 英尺(約 6 公尺處)分辨出一個五分角缺口視標(20/20)的能力,而如果只能在標準距離的一半(10 英尺,約 3 公里)才能看到這個字母,視力就是 0.5。
英文字母 E 的網格結構
了解了視力後,回到原來的問題,為什麼視力表要用 E 作為量測的英文字母?
因為英文字母 E 具有方正的網格結構(又稱為柵格結構)!
網格結構指將空間劃分為大小均勻緊密相連的陣列,每一筆畫和空隙都是正方形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E 恰恰符合嚴格的「視角分辨率」的設計意義。
簡單來說,因為 E 的字母方方正正、沒有明顯尖角,開口僅在其中一邊,所以當醫生問開口在哪裡時,只要指出那個方向即可,但同時也因為開口只有一邊,如果真的沒那個視力水準,在量測視力時,其實很難蒙對。
另外,E 的網格結構對於醫生測散光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這表示如果受試者能夠分辨出 E 的左右開口,而無法分清 E 的上下開口,這表示就有一定度數的散光。
原來,視力表的設計背後隱藏著物理原理呢!
參考資料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