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學習法真的存在?「互動式夢境」睡著時也能算數學?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睡眠學習法驗證後居然真的存在? 不久前發表在《Current Biology》最新一項的研究中,名為互動式夢境的學習法讓 「清醒者」跟「做夢者」進行對話,甚至還能算數學!其實早在 1972 年時,紐約有名做薩利格(Alois B. Saliger)的人製作出「心靈通話機」,藉由預先錄製好的內容,在睡覺時反覆播放,這項小小的發明,卻成為半世紀後美國研究人員苦苦證實的互動式夢境的敲門磚。這個方法其實早就已經融入在你我生活中了!一起來看看吧~(責任編輯:孫敬)

本文經 AI 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連繫出處

作者:量子位

「8 減 6 等於幾?」

對面那個看起來已經睡著的人,眼球快速運動了兩次,表明答案是「2」。

為了排除巧合,提問者又重複了問題,依然得到正確答案。

正在做夢的人,不但可以和外界交流,還能算數學題?

沒錯,儘管科學家現在還沒法成為為周公,為人「解夢」,但他們已經開始嘗試和睡著的人對話。

2 月 19 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法國、德國和荷蘭的四個獨立研究團隊,分別實現了與「清醒做夢者」進行「對話」。

研究結果表明,人在睡覺時可以接收和處理複雜的外部訊息,甚至還有特別的精準。

其實,人在看似「清醒」的情況下說夢話,甚至是和身邊的的人說話,並不是罕見的事。

現實中不少人都經歷過。

這個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數據證實,人在清醒夢時,會有意識的和外界進行有效交流。

何謂清醒夢?顧名思義,即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在做夢。

實驗測試後,夢與現實似乎有某種連結

一位 19 歲的美國參與者,在一場 90 分鐘的白天小睡中,於快速眼動睡眠的開始階段,接收到了聲音提示。

然後研究人員提出了一道數學口語題:8 減 6,在 3 秒內,他做了兩次左右眼運動來表示正確答案 2。問題被重複一遍後,他又給出了正確答案。

另一位 35 歲的德國參與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清醒夢人士。在夜間 REM 睡眠中觀察到清醒夢訊號後,研究人員給出了數學問題「4」 減「0」。

參與者通過左右眼動得出正確答案「4」。不過,在他對夢的回顧描述中,他堅持說他感知到了「4」加「0」這個問題。

回答過問題之後,夢者被叫醒,並被要求描述他們的夢境。

有些人認為,這些問題是他們的夢的一部分。

一個做夢者報告說,數學問題從汽車收音機中傳出的。另一位是在一次聚會上,他聽到研究者打斷他的夢境,就像電影中的旁白一樣,問他是否會說西班牙語。

結果顯示,在與清醒夢者進行交流的 158 次中,他們的正確回應率為 18 %(約 60 %沒有回應);對 3.2% 的問題給出了錯誤的答案。

這些數字表明,即使困難重重,溝通也是可能的。

深度睡眠後仍可以與世界進行對話

研究人員分別在四個國家招募了 36 名參與者,在他們確定已經睡著,進入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時,有針對性的向他們提問或者給予刺激。

這些問題包含簡單的數學問題、數數、簡單的「是/否」問題,以及光或聲音的刺激。

但是,如果參與者是在裝睡怎麼辦?

參與者在進行實驗室時,會在頭部佩戴檢測腦電波的電,而研究人員只有在儀器上確認觀察到對象進入快速眼動期,並且腦電波圖像出現符合做夢時的波動後,才會開始提問。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嘗試了在睡眠中既沒有清醒夢訊號,參與者事後也不記得做夢情況下進行實驗(美國 32 個試驗;德國 347 個試驗)。

也就是說,這一組對照是在人們進入相對深度睡眠後進行的。

在 372 個案例中,對於研究人員給予的問題或刺激,有 1 例正確回應、1 例錯誤回應、11 個模糊反應和 366 個無反應結果。

事實上,在非清醒夢 REM 睡眠中的這些交流嘗試,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極其罕見。

這進一步證明了論文的立場,即做夢時和外界的交流不是虛假的,也不是巧合。「清醒夢」中,人類確實具備交流能力。

睡眠中獲得的資訊可以被拿來用在哪?

驗證了一項人們早已發現並且有體會的事情,意義是什麼?

長期以來,標準觀點認為,睡眠中的人對周圍的世界一無所知,但睡眠中雙向交流概念的論證,為科學探索夢境狀態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論文的第一作者 Karen Konkoly(美國西北大學)表示,未來關於做夢的研究可以使用相同方法來評估做夢和清醒時的認知能力,相關數據還可以幫助驗證覺醒後夢境報告的準確性。

在實驗室之外,這些方法可以用各種方式幫助人們,比如解決睡眠中的問題,或者為長期噩夢患者提供新的療法。夢也可以提供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減輕情緒的影響創傷,治愈心理疾病。

日本著名動畫導演今敏的作品《紅辣椒》,主要就講述了潛入別人的夢,進行心理治療的故事。

總之,這項研究證明了與睡夢中的人進行交互是一種可複製的現象,如果今後能擴大和完善互動的手段,就有望催生除了醫療之外的其它許多應用。

未來,交互式做夢的程序可以根據個人的目標來練習音樂或運動技能。

先前的很多研究表明,夢見自己正在努力學習或解決某個問題,映射到現實中,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作用。

互動式做夢還可以用來解決問題和促進創造力,之前就有科學家或藝術家從睡眠交流中獲得靈感的例子。

比如,19世紀時德國化學家 AugustKekulé 聲稱自己夢見一條蛇咬著自己的尾巴,促使他發現了苯分子的環狀結構。

儘管想實現盜夢空間裡的效果一時半會兒不太可能,但如果未來“交互式做夢”真的成為現實,你希望利用這種技術實現哪些有趣的願望呢?

(本文經合作夥伴 量子位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交互式夢境」首次被驗證:睡著後,還能回答數學問題〉。)

更多科學與生活的新知識:

【機器汪星人比較可愛?】英國最新心理學研究:比真正的狗更能治療人心!

AI 分析 2.4 萬份夢境報告找出「夢與現實的連結」,心理學家可以更快解夢了!

【看到紅點就手癢?】史丹佛教授用心理學解釋:為什麼你會忍不住想打開 Email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