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則新聞】全球蘋果供應鏈如鴻海、和碩與緯創等台灣大廠在中美貿易戰、全球供應鏈洗牌等各方夾擊之下,無不開始拓展新領域以降低未來詭變局勢的衝擊,而電動車這塊大餅也順勢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和碩面對這顆毒蘋果,又該如何應對?(責任編輯:郭俐伶)
文/王子承
全球第 2 大 iPhone 代工廠和碩,除了加速遷廠、更與對手兼客戶立訊合作。面對愈來愈不甜的蘋果滋味,和碩選擇打開車用市場,尋求下一個成長曲線。
台灣代工廠悲歌,蘋果轉建多元供應鏈
蘋果建立全球 G2(中國、非中國)供應鏈看起來已成事實,藍思、立訊甚至是歌爾等中國業者逐漸崛起,對台灣供應鏈的威脅,恐怕更甚以往。和碩看準了供應鏈發展態勢,一邊選擇加深與立訊的合作外,其實另外一邊也開始轉往新領域 —— 車用市場發展。
和碩早已布局車用領域一段時間,車用部門 BU8 逐步成為和碩新業務中的一顆閃亮新星,不僅打進奧迪、豐田等傳統車廠供應鏈,去年更因為特斯拉大賣而蒙受其利。
根據目前出貨成長,摩根大通預估,未來和碩電動車業務會有超過 5 成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瑞銀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陳星嘉也觀察,雖然現在特斯拉對和碩的貢獻還小,「但將為和碩帶來利潤貢獻,毛利也比組裝業務更高。」
車用產品守備範圍廣,跟上趨勢拚技術升級
和碩技術長黃中于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指出,和碩車用產品發展最早可追溯至還沒分家前的華碩時代,「當時,我們是從導航機開始。」經過多年布局,現在的和碩不僅擁有不少客戶,在車用產品布局上,包括 ECU(控制器)、車用平板、機構件、線束、通訊模組等都有著墨,車用變壓器、充電樁等次系統組裝也是和碩的守備範圍。
凱基證券資深副總經理梁姿嫺分析,在汽車產業中 Tier 1(一線供應商)其實也有些微差別,一是傳動、底盤等一站購足式的系統 Tier 1,德國大陸集團、博世以及未來的鴻海,可說都在此列。其他像是充電樁、感測系統、中控台等,則是次系統 Tier 1,「比如和碩、廣達做的就是次系統組裝。」梁姿嫺觀察。
談起進軍車用的起心動念,黃中于不諱言原因有 2:一是想「升級」公司技術層次而跨入汽車市場,另一方面,公司也發現汽車電子化比例提高,而選擇投入相關研究。
初切汽車電子領域,技術難與與百年車廠較量
只不過,汽車電子與消費性電子產品不盡相同,隔行如隔山,起初,光是跨入這個領域,和碩就花了相當多心力從頭學起,「因為車業通常是百年起跳,就算我們做了 12年也只是嬰兒期。」黃中于苦笑。
而和碩走進汽車電子的第一步,正是透過補強車輛基礎知識,黃中于分享,光是中控台就與國際玻璃大廠康寧合作了好幾年,才學會怎麼讓玻璃鑲進去後撞不壞,「有很多學問在裡面。」
第二步,則是學習像自駕、車聯網(V2X)等新技術,黃中于透露,過去和碩製作的機器人 Aria,「其實就是為了汽車做準備。」因為機器人會用到包括高精地圖、避障等技術,這些都是自駕車的基礎,而和碩過去也在通訊、面板技術下了不少功夫,轉進車用也相對有條件,才得以讓和碩成功卡位車用市場。
研發無人工廠已久,成進軍汽車產業利基
不過,就算技術到位,車廠供應鏈仍舊被傳統車廠、Tier 1 所把持,好在汽車電子化的浪潮正席捲車廠,黃中于發現,「現在車輛的技術,逐漸往 ICT(資通訊)偏,這就是他們 Tier 1 的壓力,因為他們不熟(電子)。」包括 ECU 的革新、儀表板設計的改變,這些傳統車廠過去不曾涉足的領域,都成了和碩的機會。
深入解析電動車產業前景 詳見第 1259 期《今周刊》,也可以點這裡閱讀全文
(本文訊息由 今周刊 提供,內文與標題經 TechOrange 修訂後刊登。新聞稿 / 產品訊息提供,可寄至: [email protected] ,經編輯檯審核並評估合宜性後再行刊登。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你可能會有興趣
【拉近與特斯拉的距離?】和碩將前往美國設廠,童子賢看好汽車業年產值將是半導體的 10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