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亞太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 台灣僅輸新加坡名列第二〉;首圖來源:unsplash。)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訊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發展而成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
精準醫療的發展不只須仰賴大量資訊與技術整合,還須有政策由上而下的支持以及第一線醫院與醫生的配合與執行,台灣在近日發表的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中榮登亞太區第二名, 台灣有哪些優勢,以及目前還有哪些需要加強的部分?(責任編輯:賴佩萱)
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發布,台灣奪亞太第二名,僅次新加坡。專家分析,台灣高分關鍵在健全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但新藥申請和健保給付速度有進步空間。
精準醫療發展指標出爐!台灣拿下亞太區第二名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28 日於新加坡舉辦「建構永續個人化精準醫療體系國際論壇(Building long term sustainable and personalised healthcare systems)」,同時發布亞太區第一個「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 PHC Index)」,由哥本哈根未來研究所和 15 名跨國專家分析亞太 11 國實踐個人化醫療的完善程度。
研究發現,台灣勇奪亞太區表現第二名,僅次於新加坡;第三名為日本,第四名澳洲,韓國排名第五,中國則是倒數第三名。

台灣奪高分的原因:厚實的健康大數據基礎
前醫藥品查驗中心執行長、台灣大學藥學系臨床藥學研究所兼任教授高純琇為台灣專家代表。高純琇說,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衡量各國精準醫療的體質基礎、法規健全以及發展成效。
指標由 4 大面向的指標群組成,包括資訊面、服務面、技術面、政策面,總計 27 項指標。台灣總得分為全亞太區第二。
高純琇表示,台灣能獲得高分的主要原因,在於過去數十年所累積的厚實基礎,包括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資料庫、臨床試驗資訊整合平台等,為發展精準醫療所必須的健康大數據打下雄厚的發展資本;全球頂尖的資訊科技產業則是最肥沃的土壤,讓精準醫療在台灣擁有各種可能。
台灣還須努力的方向:新藥科技申請、健保給付速度
不過,高純琇也說,台灣的指標表現並非完美無缺。在新藥新科技的申請與健保給付速度上,台灣仍然有改進空間。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李鍾熙透過遠端視訊在論壇表示,這次台灣能在亞太區指標結果中脫穎而出,顯示台灣精準醫療朝著正確方向前進。台灣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健保資料庫、健全的癌症登記、完善的電子病歷、優質的醫療服務體系與高端的資訊科技產業,具備一切發展精準醫療的先決條件。
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將全球分成五大區塊,包括歐洲區、亞太區、中東區、非洲區及拉丁美洲區。歐洲區 34 個國家的指標數據結果已在 2020 年發布。其餘地區,將在 2021 年完成發布。此次亞太區納入 11 個國家,包含日本、台灣、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印尼、紐西蘭、澳洲、中國。
(本文經合作夥伴 中央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亞太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 台灣僅輸新加坡名列第二〉;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