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智慧手錶的「睡眠數據」不準!還可能讓失眠更嚴重

【我們為什麼編譯這篇文章】智慧型手表/手環的功能越來越多,有比較基本的如接聽電話、播放音樂功能,也有進階的付款、攝影、GPS、心率偵測、睡眠偵測等功能。每個人購買這種穿戴裝置的原因大不同,有些人想藉它來改善睡眠狀況,但真的有效嗎?(責任編輯:賴佩萱)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於 2019 年的調查,台灣每 10 個在職工作人有慢性失眠問題,長期患有睡眠障礙恐影響生活與工作,也讓大眾越來越關心自身的睡眠品質。隨著穿戴裝置越來越普及,許多智慧手錶或手環都配備睡眠偵測功能,不過依賴睡眠數據真的會睡眠品質改善嗎?

想靠智慧手表改善睡眠品質,但準確率其實不高

人的睡眠會經歷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及快速動眼期,而人體一天活力的關鍵取決於在熟睡期是否充足,許多失眠患者最常遇到的就是難以進入熟睡期。隨著專戴裝置的睡眠偵測的功能普及,越來越多人睡覺時都帶著手錶/手環,隔天還能檢視前一天睡了多久、睡得熟不熟,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它到底準不準?」。

研究發現,跟專家使用於診斷睡眠障礙的多項生理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做實際對比,穿戴裝置睡眠功能在判斷使用者清醒與睡眠的準確率只有 78%,而在判斷使用者的睡眠長度的準確率更僅有 38%

問題出在哪?

問題就在於穿戴裝置通常是透過偵測身體睡眠時的動作或是心率變化,來判斷使用者睡眠的時間。但有些僅靠動作判斷的裝置在偵測時,如果移動(如翻身)太過頻繁,等於讓裝置沒有線索判斷使用者的睡眠階段。

而對失眠的人來說,他們為了想入睡,會努力地躺直身軀,保持靜止的狀態,這時候裝置就有可能誤以為使用者已經進入睡眠階段,形成了誤判。

此外,雖然較高級的裝置可透過心率監測提供較精確的判斷,但每間公司的睡眠品質評分方法也不盡相同,使得專家與學者們難以從穿戴裝置判斷偵測結果是否有效。

越想睡會越睡不著!盯著睡眠數據恐加劇心理焦慮

穿戴裝置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心理作用」,畢竟通常一個人越想要睡覺卻越有可能睡不著,尤其患有睡眠焦慮的患者更常發生。根據另一份研究指出,無論裝置是否準確,已經失眠的患者看到低落的睡眠偵測結果,可能會更在意自己的失眠狀況。

這項研究中,受試者被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被要求戴上偵測裝置入睡,而受試者裝置上的數據被人為操作為「品質好」與「品質壞」兩組;研究發現,被告知品質不佳的受試者產生情緒低落、白天思考困難、嗜睡程度加重的情況,而被告知品質佳的受試者則相反。這樣的狀況反應,睡眠品質不佳的人可能會更在意數據的表現,反而更讓心理健康問題加劇,產生更嚴重的失眠

雖然在穿戴裝置上配備睡眠偵測的立意良好,但對於睡眠已經不足、或是精神狀況欠佳的人來說,還是減少使用的好,畢竟睡得好不好看自己的感覺最重要,最實際的作法還是早點入睡、用自己安心滿意的方式來睡,會比一直在意睡眠數據來的有效許多。

參考資料

The Next Web》、《翻轉醫療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看更多好文好睡覺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