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洗澡用肥皂或沐浴乳搓洗來清潔身體,聽起來很正常的事,為什麼美國有一位醫師兼耶魯大學講師的詹姆斯.漢布林(James Hamblin)會表示反對,寧可和所有泡泡分手?
這位美國醫生,5 年來沒用過市售清潔沐浴產品
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漢布林已經五年沒有使用過清潔沐浴產品了,現年 38 歲的他是一名醫師、美國《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的醫學編輯,還在名校耶魯大學擔任公共衛生學院的講師。
先不論乾不乾淨這回事,公衛背景的漢布林提出了警告:我們對清潔沐浴產品的癡迷,正在損害讓我們身體保持健康的微生物組。
漢布林說,每次他跟別人透露這件事的時候,大家都很直接表示「這樣未免太噁心了吧」,但他往好處想,大家願意和他坦承以對說出想法並且質疑,令他這樣很棒。
破壞微生物群是一大原因,他提倡極簡淋浴法
以前的他和大家一樣,會買市售的清潔沐浴產品。從加州搬到紐約布魯克林後,隨生活型態改變、生活步調逐漸加快,他發現自己需要節省時間、金錢和空間,他的極簡主義淋浴法從此誕生。
漢布林的極簡主義淋浴法,一開始主要是為了方便、效率,但同時他也注意到微生物群系科學(microbiome science)這個領域,產生了極大興趣,於是決定透過自己的洗澡習慣,增加對該領域的研究深度,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人體身上,有和人類共生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存在我們的皮膚、口腔腸子,有助於人體消化食物、強化免疫系統,或是降低自體免疫疾病出現的機會,比如濕疹、乾癬。目前有科學研究證實,沐浴乳等日用品會破壞微生物群系,消費者的擔憂遲早會浮現,市面上因此推出一些標榜對微生物群系較友善的清潔用品。
漢布林的新論點,讓他開始反思現代人的清潔概念。針對身體異味的污名化,開始變成一種廣告手法,早在 1920 年代,美國肥皂品牌 Lifebuoy 就使用了這種廣告策略,成功讓其肥皂銷量翻了四倍。如今一個世紀後,我們依然處於一個深怕他人覺得自己身上有異味的年代,人們更開始追求香氛、保濕產品、去角質等產品,大量的廣告宣傳,讓我們認為非得使用這化學加工產品不可。
清潔日用品未能降低皮膚疾病、自體免疫疾病?

圖片來源:Piqsels
你是否曾想過,儘管護膚科技和醫學進步了,為什麼痤瘡、濕疹和牛皮癬等疾病以及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出現的情形,卻一直在穩定上升?
漢布林指出,使用上述提到的化學加工品後,人體更常出現濕疹、痤瘡、牛皮蘚等各種自體免疫疾病。
同樣,即使我們習慣在人前裝得有模有樣,好像很乾淨一樣,但研究卻赤裸的顯示,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在最重要的時候(像吃飯前和上廁所後)都沒有正確的洗手,或根本沒有洗手。(而直到 Covid-19,才讓人們願意正視洗手的重要性。)
自從只用清水洗澡後,身體出現了好的轉變
透過自身實驗,貫徹不使用任何清潔沐浴用品、體香劑多年後,漢布林的身體開始出現變化,他發現皮膚變得不怎麼出油,且濕疹也變少了,女友告訴他:「你聞起來終於像個『人』了。」
身兼醫學編輯的漢布林,針對此議題進行了數次訪談,許多情侶們給他的反饋是:他們喜歡對方身上散發出的「自然氣味」。
漢布林身為作家,在其著作《Clean: The New Science of Skin and the Beauty of Doing Less》一書中,探討了這些自相矛盾的悖論。他說,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他「慢慢褪去」(slow-fade)的研究方法,「隨著我逐漸減少使用,我開始需要的越來越少。我的皮膚逐漸變得少油膩,濕疹也少了。我的身體聞起來沒有鬆樹或薰衣草的味道,但是也沒有以往腋下忘記噴體香劑的洋蔥味。」
漢布林另一本著作則是有中譯本的《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從人的外表、身體感知、吃的食物,一路談到性愛及衰老,探討大眾會對身體感到好奇的小知識。
許多人已笑著表示,雖然漢布林的清水淋浴法提議不錯,可是實在跨不過心中的那關,所以無法跟進;有人則開玩笑說,希望漢布林在這個疫情大流行的時代,能放下堅持,常用肥皂洗手防疫。
看完他的科學觀點之後,你會想嘗試看看他的極簡主義沐(戰)浴(鬥)法(澡)嗎?
參考來源:《太報》、《The Guardian》
看更多健康好文
• 全台首創!天成醫療體系與微軟推 HoloLens 2,開混合實境在健康照護的第一個臨床應用
• 會趴趴走的智慧藥局行動車!提醒你賣肝也要顧健康
• 【健康神話破滅】被騙了這麼久,原來氣炸鍋油煙量還是傳統油鍋的 13 倍!